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查看: 39184|回复: 2

[咱厝历史文化] 安海乡土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6 13:3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元石井,海贸鼎盛,开创安海辉煌的历史。宋初安连济望族及参与王安石变法的著名政治改革家吕惠卿,还有一门五代二十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的高惠连三大贵族相继迁入后,三家又互为联姻,更是显赫一时。由于建津置镇,市肆遍越今镇区,贸易盛及海内外。雄厚的经济基础,才可能于绍兴八至廿三年(1138-1153年),十五年时间建成安平桥(长5里)、东洋桥(长3里)、瑞光塔、龙兴塔四大浩瀚工程。遂有“两桥跨海”、“双塔凌霄”的繁华景象。地方的富庶,致“海寇奄至”。绍兴廿六年(1156年),“镇官方玺倡筑土城,垒石为门以御之”,是有城池始。石井首任镇官为吏部郎朱松(朱熹之父,原尤溪县尉),是位博识勉学的官员,尝讲学于镇“鳌头精舍”。后朱熹主簿同安县,“常至镇与父友耆士论经义,镇人益勤于学”。嘉定四年(1211年)由朱熹子朱在(时任石井镇官)董事,于镇西建如州郡学制的“石井书院”,世称“温陵始学”,誉为“闽学开宗”。大理学家朱熹一家三代在此讲学、为官,是谓“二朱(朱松、朱熹父子)过化”,促进了文教昌隆。自绍兴八年至嘉熙二年(1138-1238年)一百年间,石井登科进士即卅九名。中有乾道五年己丑科榜眼石起宗。(据《安海志》载,两宋期间,石井登科进士达六十名)出现过高镔家族兄弟、父子、祖孙、叔侄五代连登进士,及吕*“十子八登科(进士)”景况。“商贾从海之夷市,是为华侨出国之前因”。海贸往来,出洋谋利的日多,便有长期侨居异国者。北宋祥符三年(1010年)和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先后在越南建立历经429年的李朝(1010—1225年)、陈朝(1225—1539年)的安南王李公蕴、陈日煚(音jiong),据考证是侨居安南的越籍安海李家港人和陈厝坑人。还有绍兴八年参与鸠金万缗建造安平桥的黄护据载也是华侨。在崇祀历史悠久的龙山寺千手观音的同时,为求海运通顺,政和四年(1114年)和绍兴八年(修建安平桥同时),里人又建昭惠庙和天妃庙,敬奉“崇应公”和“妈祖娘”这两尊庇佑远贸的海神。直至今日,安海端午节盛行的“唆啰连; ”,抬龙王头“采莲拂尘”等习俗,亦属当年祈求“风息涛平”,“履险为夷”,消灾吉利民俗的流传。迨元代,刺桐盛极为“东方第一大港”,石井遂呈中落。但“贾胡互市,车马辐辏,自镇至郡城,商旅络绎”。至正年间,废镇设“石井巡检司”于镇廨,管海通事宜,仍不失刺桐的重要“南港”。从上述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建筑等情况,可窥宋元时代的石井,曾是安海历史的辉煌鼎盛。而设津置镇建巡检司,造桥筑路,修建城防,创办书院,以及异域侨居,直至祈求的菩萨神祗,民俗风尚,莫不与经济开放,海贸沟通密切关系。

明代石井又改称“安平”。由于元末泉州发生“亦思巴奚”兵乱,明洪武四年又下令“禁海”,成化八年(1472年)泉州市舶司迁福州,刺桐港逐渐衰落。而安平得离府治偏远之海隅,官府控制力弱的特殊地理条件,民间私贸反而活跃。素以地少人稠,以海为耕,具有善贾传统的“安平商人”,此刻大显身手。“行商则襟带江胡,足迹遍天下;贸海则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至;货殖则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经商行贾,力于徽歙”。且“农、儒、童、妇,亦皆能贾”,“十家而七,以贾为业”,几乎达到全民经商的地步。他们“冲风突浪,争利于海岛夷域,近者一岁归,远者数岁始归,过邑不入门,以异域为家”,“挟重赀,浮海岛外为业”,极富开拓创业精神。他们“不仅尚贾,亦善于贾”,“弃儒从商,更会斗智争时,以仁取予,由小而大。”“揽胜,获赢”,最后成为海商大贾。曾友泉、李寓西、陈斗岩是其中佼佼者。富商曾友泉“乃其倾赀延士,设财役贫,盖有儒侠之风焉”。李寓西因通晓外语“率先贩运出口商品去吕宋(菲律宾)贸易,为数百年来晋江人竟趋吕宋侨寓经商开辟一条新的航道”。他们能尊重客地风俗,“与夷人互济有无,融洽相处。”伴随安平商人足迹,传播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促进南洋诸国和祖国宝岛台湾的开发,也带回彼地的优良物种。“明万历间,安平灵水旅菲侨商,从当地夷人习种蕃薯(地瓜),得其协助,私运薯苗回国传种,开闽南首种蕃薯之始,造福于子孙万代”。此时安平商帮在“吕宋贸易实居首位”。但窃踞菲岛的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于“1602、1639年两次大屠杀华人。”惨案前夕,“1602年,有四百余名安海(Anhay)商人在圣·弗兰西斯节日的三天前,被留在市中,他们无法卖他们的商品”。两次惨祸后,“安平居吕宋者,死者不知凡几”,“讣至家,哭相闻,妇人女子不知其几人称寡”。明室“禁海”和西方殖民者凶残掠夺,使华侨伤亡惨重,安平商人在吕宋损失几尽。但东方不亮西方亮,吕宋路暂停,通日本、台湾海贸却续有长进,且国内外商贸依然繁荣。《台湾早期历史研究》详细的月日记载:1637年,安平与大员(台湾)有大量贸易往来,是年安平赴台商船11艘,由台返安商船4艘。除运输商品(主要是生丝、纺织品、瓷器、水银、中药和米、砂糖)外,其中7月1日1艘还载去台60人,9月9日又载去85人。1638年,两地来往商船达50船次(安往台33船次,台往安17船次)。至于同日本海贸,据《长崎荷兰商馆日记》等称:安平至长崎几乎成为郑芝龙船队获利颇丰的专业航线。崇祯十四年(1641年)夏,郑氏22艘商船由安平直抵长崎,几占是年中国往日商船四分之一。同安南、马来亚、苏门答腊、爪哇、暹罗海贸也持续不断。正因“梯航海外”又“贾行遍郡国”,沟通海内外的经济交流,使安平临难而不困,成为泉南一带经济文化中心。万历卅四年(1606年),“因前议划晋南同三邑地置安平县不果”,“七月奉旨特设驻镇馆,移泉州督粮通判厅分镇安平”,“兼管晋、南、同词讼,带管积谷仓,称为‘三辅馆’”。那时的安平,已是:“灵源山下万人家,古塔东西日影斜;巷女能织苧麻布,土商时贩木棉花。”“水村鸡犬连鲛室,贾舶帆樯压蜃楼;岁岁渔盐千万户,冯夷击鼓海童讴”,一个“人户且十余万,诗书冠绅等一大邑”,各业兴旺的海港大市镇。而安平港则与浙江双屿、漳州月港,同为祖国东南沿海三个民间私贸名港。

经济的孕育,历史的熏陶,地灵人杰的安平,文风丕振,人才辈出。文的有大文学家,理学家,“嘉靖八才子”之首,“古学文章冠一时”的王慎中;武的有在此读书成长,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还有如官至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傅的黄汝良;大藏书家黄居中,及其子大学者、藏书八万多册的《千顷堂书目》作者黄虞稷等。闯荡江海的安平商人,深知“爱族姓莫若教学”,而输财购置塾田。海商颜理学“已饮食服御必啬,待士则多以不吝”,对资助族人“读书登科”,尤为慷慨。据志书记载,明清两代,安平有登科进士43名(其中明万历四十年一科就中了5名),举人143名(解元3名),这些进士和举人,大都是学“易”出身。同时有武进士9名,武举人64名。这也是重教兴学的成果。
    明代中叶以后,为防倭患,“红毛番”(主要是荷兰殖民者)袭扰及官府禁海缉获,穿航大洋的海商船队,逐渐形成以宗族或地域组织为主的武装护航集团。明末南安郑芝龙即拥有船只千艘,坚甲利炮。出入南洋诸国商船者,“得芝龙符令,乃行”,几乎垄断了南中国的海上贸易。郑芝龙仗其权势与财力,“置第安平,开通海道,直至其内,可通洋船”。其府第建筑,雕梁画栋,极尽豪华,兼有仓库、兵营和水寨。安平亦极一时之盛,“市镇繁华,商贸丛集,不亚于省城”。这是安海历史上又一辉煌时刻。
    天启三年(1623年),芝龙同日本女子田川氏结婚,翌年于日本长崎生子福松(即郑成功)。崇祯三年(1630年),郑成功七岁时被接回安平授业,教谕“忠君爱国”思想,习读兵书,演练武艺,在安平生活、学习15年;接着奋举义旗,安平更成为他抗清基地,直至最后同清兵谈判决裂于安平报恩寺,又在此坚持战斗10年。可以说,郑成功的青壮年时代,都是在安平度过的。因此,当他收复祖国宝岛台湾时,即将登陆地赤嵌城改名为“安平”,寄托他对生活、战斗25年(几乎占他一生39年的三分之二时间),毁宅举兵,生母殉节故土的怀念。于是,海峡两岸有了两个“安平”。

早在天启、崇祯年间,郑芝龙就招募沿海地区大批灾民往台湾垦殖经营。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往台移民达十多万人。这些移民,有随郑氏入台军人及眷属,以后就地垦屯;有沿海“迁界”后流离失所居民,潜台在西部荒原进行开发。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后,又有大量移民随施琅进台。由于安平、台湾仅一水之隔,加上郑芝龙、郑成功以及施琅同安平的历史因缘,这几次大移民往台,有相当一大部分是安海同周近的人。安海人施世榜,先后在台购置大片埔地,及港汊海坪滩地3000多甲(每甲合11亩多),从闽南招募大批农民到彰化开垦。且耗资白银90多万两,依大陆工程设计,在浊水溪中部截流筑陂,在台中东螺开凿“八堡圳”,成为清代台湾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可受益20多万亩。随后除留其第七子在安海继续经营外,还有8个儿子都迁居台湾衍繁。

大陆移民往台,带去先进的农耕技术,也传播祖国的文化传统、宗教习俗。现在台湾有440多座龙山寺,大都是安海龙山寺分炉,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的鹿港龙山寺,在台岛历史最悠久。其寺庙建筑完全仿照安海龙山寺式样,连寺中悬挂的“通身手眼”匾额,也是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为安海龙山寺题写传去的。台北万华龙山寺,则是全台寺庙建筑最恢宏,其寺前盘龙大石柱,也是依安海龙山寺龙柱造型。历来很多台湾的龙山寺,都要定期到安海龙山寺谒祖进香。可见,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原因,明末清初,安海同台湾的各种人文和经济交往,关系十分密切。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里人喝浪和尚(俗名钟池鹤)随同木庵和尚从安平港启航,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唱道黄檗禅风。顺治十七年(1660年),里人范道生到日本长崎。为“唐三寺”中的福济、兴福两寺雕造佛像。紧接着的顺治十三年和十八年,清政府为切断大陆同台湾明郑政权维系,安平经历“丙申毁镇”和“辛丑迁界”两次浩劫,镇区除龙山寺外焚毁殆尽。康熙廿三年(1684年)“甲子复界”后,历尽劫难的安平,又成为清朝名将施琅、兰理等重兴闽海,复建家园,沟通两岸,巩固海疆的重地。驻军都督(诰封明威将军)施秉,在夷废近30年的镇区,兴修旧街,草建简易民房八百多间以租赁。其后裔则大兴土木建宅第,从一房至九房,建造“九房施大厝”。这些房屋,轩宏高大,庭院齐全,其中七房还有假山池榭,花园书房。虽然以后或迁台、或中落易主,如一房改称李厝,五房为兰姓“中书第”,三房、四房易桂厝,但房屋建构,至今犹存。提督兰理即围垦西埭,振兴农耕。填土里许,阔十丈,兴建一百多门面的水心亭市,又从西桥头至朱祠前建新街市。福建水师提督、靖海侯施琅也在水心亭等处港坞修建码头,奏设户部税馆,重振海运,以“恤民裕课”。并捐资修建安平桥,还在迁界后仅存的龙山寺“捐献俸银八百两”加以扩建。兰理也在该寺中殿题奉“南海行宫”匾额。劫后安平,否极泰来。

随着“海禁”开放。雍正七年(1729年)设户部税馆,称“鸿江澳”。自是安平有了“鸿江”的称谓。乾嘉年间,镇商市贾,百工作坊,日趋兴盛。曾有一首儿歌这样褒诵“唧呵啷叮当,(以下每句前两字均安海周邻村名)后库开布房(织布),西安驴驼桶(养驴搞运输),型厝嘉礼笼(演木偶),黄墩屎枋(积肥种地) 下蚵(滩涂养殖),井林盐(晒海盐);五乡曾埭米粉泔,饲大猪(加工米粉,下料养猪);浦边桥头围海埭,种田菁(围垦、种植)。”郊区村落各有专业、副业。这时往台及出国的人更多。乾隆时,本镇西河境人龚补伯氏“尝为苏禄国(今属菲律宾)王使臣来华通好。”五口通商后,厦门、安海直通火轮,客货运输繁忙。户部税馆“鸿江澳”改为海关“安海厘金”,西方文明接踵涌入,经济、文化相继渗透。办新学,开洋行,设教堂;筑汽车路,建垦殖场,创电力厂,以至演文明戏,结培青社,放电影,跳歌舞一派新潮。市面上银行钱庄,邮政批馆,地域性行郊香港郊、神户郊、南北洋各埠商郊,及各途的二盘、三盘批发、市商和零售的“小八炒”,大小商号数百间,舶来品遍是。服务腹地各县华侨出入国住宿的大小客栈数十间。码头上单温州籍来长期“打工”劳力就800多人。复界后的安海又成为闽南重镇。民国初年,闽南靖国军统治时期,曾于1919年设置安海县,统辖晋南相邻地,县长林学增。翌年粤军入安,改任姚承魁为安海县知事。年底,第十混成旅台永生部进驻晋江,改派晋江县佐张桑驻安海,安海县废.

处于东、西方文化交相接触、冲撞中,从物质到精神,产生了新的变化。去芜存菁,杨善制恶,安海更具有爱国主义,民主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荣历史。华侨和商界还兴起实业救国,教育兴邦风尚,和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鸦片战争后,咸丰四年(1854年)为反对英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的威德境“反教毁堂”斗争;1911年11月7日火烧清武营,捣毁分县衙,驱走清官兵的辛亥革命福建光复第一抢;“九·一八”事变后反抗日本侵略,居民愤烧走私日货的爱国行动;及近代革命斗争,在党的领导下,孕育大批英雄儿女,为了人民的利益,历尽艰难险阻,创建晋南革命根据地。都体现了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精神。1913年,安海旅日侨领、同盟会员陈清机即着手筹建汽车路,几经周折,终于1919年动工建成,创立侨办泉安汽车公路;以后又有安东、溪安、海八、安陶黄、灵石等公路,形成以安海为枢纽,构通晋南的公路网络。1927年,旅菲归侨蔡子钦同他父亲创办安海电灯公司;1932年又划巨资承鼎,组建泉州电灯电力股份有限公司。1907年,陈清机还同缙绅蔡德远、高标勋首办闽南侨校安海养正小学;随后华侨及商业各途又办中学、女学,相继在一个镇上办十来所学校(其中三所女校)。道光廿四年(1844年),里人倪人俊在溺婴风盛时,倡董开设“育婴堂”,并赴菲、新、印(尼)筹募经费,收养晋南一带弃婴,雇人哺育,延续一百多年,拯救无数女婴;光绪元年(1875年),远贸上海殷商林瑞冈昆仲,崇义举归里捐资创办“明善堂”,按月发孤寡补助,施医济棺;以及“好善堂”同仁的各项善举,泽被阖闾,造福社会。这种爱国爱乡,抗暴济弱,奋争解放的精神和活动,安海尝为闽南乃至我省开先河。

千年文化名镇安海,有过兴衰荣辱。曾经辉煌,也历倭患,禁海,毁镇,迁界等劫运。但厄而不竭,中落复兴,主要来自“天时,地利,人和”。凡遇当政开明,经贸开放;或得海运沟通,海贸接续就繁荣。宋元石井,明清安平,以及康乾盛世后的安海,无不如此,是谓“天时”。地点得中,交通方便。面向大海,背负丰饶腹地,一镇六桥,大道畅达,水陆运输联成一气,是理想的货物集散地,市贸必趋中心,此曰“地利”。然更主要在于“人和”。始不论区区一镇,历登进士一百多名,举人二百多名,以及榜眼、会魁、解元;出过多少文豪将领,名官贤臣,富商巨贾,能工巧匠,侨领乡贤、爱国志士、革命英烈。丰厚的文化积淀,重教兴学风尚,培育了一代代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有地方特性的拼搏开拓,诚信谦让的广博人才,是为根本。安海人出外能虚心学习,相机营运,艰苦创业,赚得别人钱;在家能容纳外来人才,让外地人在安海生衍发展。从现在安海居民的谱牒堂号中看出,除原来世居的几个大族大姓外,大门上那些陈江衍派、钱江衍派、南浔衍派、沙圹衍派、青阳衍派……大都是复界后由周近迁入的“农转非”后代住户。正是勇于进取和善于容纳,人才的集聚,促使安海这神奇般土地长盛不衰.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发表于 2014-1-26 16: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工置顶~~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2-1 11: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先锋队来了....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
<STRONG><FONT color=#0000ff size=4>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FONT></STRO ...
关注【安海论坛】官方公众微信,咱厝新闻先知道,可直接爆料身边各类突发事件,赢话费

查看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