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查看: 35020|回复: 4

[咱厝历史文化] “沉东京,浮福建”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7 19: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沉东京,浮福建”考
一 、    传说:残缺迷离的线性承继



    侨乡泉州,世代传诵着一个“沉东京,浮福建”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在六月十五“天门开”这一天,派天神下凡巡视。在福建境内,天神看到了一片民殷物富、歌舞升平的景象,但也看到了铺张浪费,甚至用糯米、蜂蜜拌灰沙,搅成三合土用来造墓、抹壁,任意糟蹋粮食的不良习俗。天神急忙上天启奏。玉皇大帝决定派赤须龙下凡转世,二十年后把福建沉为大海。

    赤须龙投胎在磁灶的一个农家,长成一个聪明伶俐的臭头孩子,十多岁时便成为彪形大汉,力大无穷。他每天凌晨就挑一担瓷器经石狮,取道塔山虎岫寺,再往东南入深林险境,过深沪,沿东京大路到东京城出售。

    那时虎岫寺的住持是吴云真禅师。他知未来识过去,知天文识地理,人称吴半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得道和尚。他知道这臭头孩子将来是福建的剋星,便有意宠络他,时常留他在寺中吃午饭,且陪他下棋聊天。

    有一天,吴云真老禅师邀臭头孩子下棋赌博,臭头孩子说:“我是穷苦人,没钱,输了还不起。”老禅师说:“不要紧,你赢了我给你现金,你输了我给你欠着。”于是老禅师和臭头孩子天天下棋赌博,但经常还是臭头孩子输了。年复一年,臭头孩子已输了一个很大的数目。老禅师便摧促臭头孩子结帐还钱,且说要是没钱,把福建卖给他抵帐也可以。

    臭头孩子心想:福建又不是自己的,怎么能卖给他?但欠帐又不能不还,就勉强答应了。老和尚令人拿来了文房四宝,让臭头孩子立下了卖地契约:“全闽皆佛国,福地福人居,卖予吴云真和尚。”

    事隔一年,这一天臭头孩子正挑着一担瓷器走在东京大路上,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臭头孩子肩挑的瓷器在风沙中撞破了很多。他见状大怒,放下担子躺在地上打滚,吼啸震天,即时天昏地暗,波涛翻涌,只见一条张牙舞爪的赤须龙从地面腾空而起,其势欲将福建沦为汪洋大海。吴云真禅师见到风云突变,知道上天二十年期限——福建的劫难已到,立即撩起僧衣,驾上云头,迎向赤须龙,展开赤须龙立下的字据,大声说:“孽生听着,你已将福建卖给了我,并且立下了契约,休想反悔。”赤须龙见到亲笔字据,只得低下头来。老禅师又大声喊道:“向东滚去!”东京刹时天崩地裂,被赤须龙滚陷于东海中。



    除了这一个“赤须龙滚东海——沉东京浮福建”的故事外,泉州沿海还流传着另一个与“沉东京,浮福建”有关的传说——石狮吐血。

    相传东京是闽南一个热闹的都市。这一天,东京城来了一个游方和尚,便到处流传着一句讖语:石狮若吐血,沉东京,浮福建。和尚得到了东京城里一员外的礼遇和布施,感念员外的高洁品行,便对员外说:“日后此地有一劫难,施主须预备下大船一艘,日后一见石狮吐血,便是劫难临头。天机不可泄露,不可转告他人。阿弥陀佛!”佛号声消,人也不见了踪影。

    自此员外依照和尚的点化,悄悄地备下一条大船,又让婢女天天往外察看动静。这天,一个屠户顺手在一只石雕狮子的嘴上抹了一下,员外家的婢女看到石狮子嘴上的猪血,大惊失色,匆忙赶回家中报知员外。员外信以为真,忙把一家大小及家中细软悉数搬上船,往东而行。

    到了半夜,突然狂风大作,翻江倒海,刹那间东京便沉入汪洋大海之中,只留下一条连接陆地的东京大路。

二、     统合:事实依据缺失的前置推理

    类似这两则传说的其他说法还有很多,但都显得残缺而迷离,未能反映“沉东京,浮福建”中本质的东西。我们无法企望久经岁月荡涤后的口头文学历经增递、删减的情节为我们提供多少具有科学价值的东西,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对传说的统合和归纳,以期窥视传说个中的奥秘:
①东京是闽南的一个地域,由东京大路与深沪(或沿海陆地)连接,且相距不远:凌晨荷担出行,天没亮就到了,城门刚刚打开。
②“沉东京”乃是玉皇大帝为惩罚福建人民不知节俭肆意浪费的“旨意”,由“赤须龙”下凡转世,以二十年为期沉陷之。
③“石狮吐血”与“赤须龙滚东海”同样是“沉东京,浮福建”的预兆或媒介,其中人为地深化了宗教及神话色彩,如得道高僧吴云真和来去无踪的游方和尚。
④传说只涉及“沉东京”的原因、过程,未能反映“浮福建”的情节及两者的关系。
⑤传说中涉及的“深林险境”(深沪深林寺,侍妈祖娘娘)及“东京大路”至令仍有遗迹可寻。
⑥同其他民间文学一样,“沉东京,浮福建”的传说具有浓厚的劝善惩恶的主题色彩。

    尽管如此,传说本身竟无法为我们揭示更多更有用的线索!它经不起细心的人的推敲,或者说,传说本身有太多的残缺和漏洞!
①“沉东京,浮福建”发生于何时?是同时发生,抑或一先一后?设若一先一后,那么孰先孰后?
②“东京”就字而理解,应该地处沿海陆地以东,且是作为政治甚至经济文化中心的京城(请注意京城两个字)。如果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城市,那么它应该在哪里?是一个与陆地连接的半岛,还是大海中的孤岛?
③“福建”一词的出现始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当时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在各地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传说“沉东京、浮福建”流传年代的上限为唐开元二十一年。
④如此巨大的“沉、浮”活动,应该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至少是地震或海啸之类的自然现象引发的地理变迁。为什么在官方史书或民间野史中不能觅得片言只语?
⑤一个大陆(福建)版块的形成至少需要7000万年(以新生界为例)的时间,如果“浮福建”发生于地质新生界,能由“人”流传下来吗?人类起源的历史要不要重写?
    以上理性的思考为我们界定了:“沉东京,浮福建”是一次自然地壳运动,东京沉没后福建上浮了。它既非源于上古的诸如“开天辟地”的神话,亦非历代以讹传讹的毫无事实依据的杜撰。



三 、   现实:硕果仅存的历史遗迹

    时至今天,我们只能从仅存的与“东京”有关的路、碑、桥等遗迹加以考证。这是我们进入传说或讖语本真的唯一途径。
    据说在深沪宫仔口渡头边,每逢最低潮时,可见到有石铺大路从水底朝东向海延伸,路旁有一石碑,上书“东京大路”四字。深沪湾内的渔民每于风平浪静的凌晨,在船舱里可听到从海底传来的鸡鸣、狗吠及人声。极似从沉没的东京城传来的。惠安崇武,小岞等地也盛传在东边的海中有个东京沉溺海中。几十年前,有的船户在这一带海域放网,曾捞上古屋瓦。乡人在清理墓葬时,曾掘出一骸缸,盖内有“东京西门外人氏”的墨书。
    除了深沪的“东京大路”碑以外,在闽南各地,北起湄州,南至东山,还有众多的遗迹,如泉州的后诸,惠安小岞、大岞、峰尾,晋江陈埭、蚶江、沙堤、永宁、龙湖、石圳、东石安海、漳浦大店、深土、杜浔等地。以上碑石皆用花岗岩,刻上楷书“东京大路”或“往东京大路”,立于码头或其附近,仅漳浦古雷一处不立碑,而是写在面海的城墙石上;峰尾及大岞二处,字刻在石陂上。
永宁古码头附近,有座“东京大桥”,至文革时废。
    深沪、峰尾、大岞各有石铺大路,皆在水底,其碑立于石路靠陆地的一端,现在皆见不到。
    以上有关“东京”的碑、桥、路等遗迹,散布于闽南各地,且都毁于近、现代,目睹者大有人在。路既以东京为名,又有路标指向东京,可以说明古时确有“东京”其地。

    既然诸多的实物证明历史上确实有东京城,那么,它在哪里?
    传说说,它沉没了,沉在海里。
    我们不能简单地相信这一说法,只有对传说加以科学的考证,才有助于揭示这一扑朔迷离的话题。
历史上曾有过几个唤作东京的地方。如日本东京,原名江户,明治元年(1868年)改称东京都;其出现的时间只一百余年,远后于立碑的年代。还有越南河内,汉唐时原名交州,于公元1883年曾一度取名东京州,因其地濒东京湾(即今北部湾)而名。此名之出现较日本东京为后,仅百年余。
    渤海以龙原府为东京,故址即今吉林珲春八连城。南诏王寻阁劝时(808—809年)以昆明善阐为东京;以上两处存留时间不久,与碑无关。
    东汉都洛阳,以洛阳为东京,北周、隋继之;唐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一称东京。五代晋天福三年(938年)迂都汴州,改汴州为开封府,建号东京,历汉、周至北宋不改
    以上六处东京皆未沉过。与传说无关。

    那么,沉没的只能是别的地处深沪湾外的东京!我们可以假设它在澎湖列岛或台湾海峡中的某个海域,或是先岛群岛、琉球群岛的某处陆地。
    我们还可以假设它在南洋群岛。史乘记载,闽南人自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始便往东南亚经商或定居,开始了闽南华侨开发东南亚诸国的历史。
    而泉州沿海一带曾发生沦海桑田的地质变迁,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见“沉东京,浮福建”的线索。

五、   碑石:泛舟北上或陆行进京的路标



    一个历经数百年传诵的传说或讖语,以仅存的“东京大路”碑、桥、路为纽带,以深沪湾沦海桑田的地质变迁为依据,怎不叫人赞叹,称奇!

然而,以上的论证亦不足以作为“沉东京,浮福建”的肯定答案,除非我们找到沉没的东京。遗憾的是,虽经几代人的研究考证,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找不到东京——福建沉浮的科学依据。

    我们不妨重新回到“东京大路‘碑这一问题上,对传说进行推理研究。

    假设东京于史前沉没,而其时尚无文字,何而有碑传世?碑字为常见的楷书,足以说明所谓东京当其繁荣而立碑指路之时,是远后于楷书出现的魏晋。前文正论述的福建一词首次出现于唐代,这也足以说明传说流传上限至唐代。而偌大的东京城的沉没,为什么史籍不见记载?

    再把“沉东京,浮福建”这句话联系起来推敲,两者应为互为因果的关系,即先有东京之沉,后有福建之浮;东京未沉时,则福建未浮。既然东京已沉,那么在福建(闽南)立碑又有何用?既然东京未沉,福建则未浮,又何能立碑?



    除了在海中找到沉没的东京,否则,“沉东京,浮福建”只能是无稽之谈。看来,我们只能以历史上陆地的东京来理解“东京大路”碑了。

北宋时期,泉州是粤东和闽南进京驿道的中心站,从泉州进京——东京(今河南开封市),不论走剑州路或福州路,都要逾越数百里的险峻山岭。此时,泉州海上交通已相当发达,有任满回京的官员、赴京入都的举子,以及北贩江淮的商人,为避陆路山岭的艰险,改从海路坐船到江淮,再转道北上东京。“东京大路”碑所指的应是通往东京的古渡口。

    另外,自天宝末年,中亚陆路梗塞,其时异域商贾使节欲与中国通好,便惟有泛舟扬波了。同时,由于航海术的进步,海路反较陆路为便利。“东京大路”碑立于泉州城靠海的大路边,再往南便是海,而且是泉州湾或与之相邻的湄州湾、深沪湾古渡口,碑字又大多面海,这样,我们是否可以把碑理解为昭示舶来的商旅“从此陆行,可抵东京”?



    如果“东京大路”碑就是泛舟北上或陆行进京的路标,那么延伸到海的石铺“东京大路”显然是泉州港或其外港海平面上升或陆地微略下沉的结果了。但“东京大路”碑为何只出现于闽南?陆行进京的其他路段为什么不见相似的碑石路标?

    也许我们能作如下假设:即其时泉州港作为通向当时政治、经济中心的京都——东京的前站,蕃使、海商南来主要从泉州港登陆,而以东京作为目的地。航船一路以罗盘指挥航向,及至泊舟上岸,必须自择去向,为方便商旅,指路碑便应运而立了。登程之后,只需沿“东京大路”入城,则进京的驿道自有人马络绎相随了。



    摒弃地理因素及其他笼罩在传说表象扑朔迷离的成份,从历史的纵深角度来理解“沉东京,浮福建”,竟然让我们的视野为之骤然开阔,而泉州历史的深厚质地又再一次凸显了。这对于重振古港雄风、建设大泉州具有重要的借鉴及启迪意义。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发表于 2013-5-17 19: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木人?顶?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7 22: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必须顶 !
我觉得安海论坛是注册对了!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19 11: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啊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8 11: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小的时候听老辈的人说过此事,多谢分析!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
<STRONG><FONT color=#0000ff size=4>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FONT></STRO ...
关注【安海论坛】官方公众微信,咱厝新闻先知道,可直接爆料身边各类突发事件,赢话费

查看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