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查看: 6368|回复: 1

[咱厝历史文化] 民间戏曲主要剧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9 11: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间戏曲主要剧种

晋江民间戏曲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提线木偶戏、掌中木偶戏五种。

梨园戏,素有“南戏遗响”与“活化石”之称,滥觞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并曾在闽南语系地区广泛流播,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分为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和专用曲牌,同时还保留了一些唐代戏弄名目的小戏。梨园戏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典戏曲尤其是宋元南戏的诸多文学、演山形态,其剧本文学、音乐唱腔、表演科范,在中国戏曲艺术长廊中,堪称独具一格。

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据元·周密《武林旧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宋理宗、度宗朝(1225—1274),宫廷盛会的礼单上就有掌中木偶戏。据传,闽南掌中木偶戏产生于明代,先在晋江一带繁衍,再传入漳州一带,各成流派。晋江布袋戏为“南派”,漳州布袋戏为“北派”。南派布袋戏保留“鼓笛为主,唱傀儡调”的古老传统形式,曲调以南曲为主,重于文戏。晋江东石潘径村李克茶在清道光末年(1850)创办的“金永成”布袋戏班,历史悠久,名震晋南。现在的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剧团,就是于1980年以该戏班为基础组建起来的。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叫嘉礼戏,“源于汉,盛十唐”,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明万历年间,官至礼部尚书的晋江人李九吾曾为提线木偶题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形象概括了它的演出特色及其深远影响。提线木偶分生、旦、北、杂四种行当,由四名演师分别表演,称为“四美班”,共有36尊木偶形象,可演42部传统剧目。清道光年间,为了演一部七天七夜的《目连救母》,增加了一行旦(贴),称为“五名家”。清末,晋江龙湖锡坑嘉礼,为演武戏,增加了老生、副净,变成“六角嘉礼”,自成流派。

打城戏,又称法事戏、和尚戏、师公戏,是从僧道法事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清咸丰十年(1860),晋江县小兴源村道上吴永诗、吴永寮兄弟首创打城戏班,以村名“小兴源”为班名。打城戏表演独树一格,既保留某些宗教成分,又以武打、杂耍见长,场面热闹,引人注目。其角色行当,依提线木偶戏的体例,分为生、旦、北、净四大门类;后来受到高甲戏、京剧的影响,生、旦有所发展,丑行也独立分出。表演科步以罗汉科为主。音乐在道情和佛曲的基础上,吸收提线木偶戏曲调混合组成。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十班,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是由“宋江仔”发展起来的,早期是闽南民间装扮“水浒传”的化装游行,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代中叶,“宋江戏”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发展成有文有武的“合兴戏”。清末又吸收徽剧、昆腔、弋阳腔和京剧的艺术因素,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它有600多种传统剧目。高甲戏的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大都来自南音和木偶戏,但节奏、旋律有所变化。演员演唱时用本嗓,行腔雄浑高昂,也不乏清婉细腻的音韵。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种,文乐以唢呐为主,辅以品箫、洞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乐包括百鼓、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响盏、小叫等,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色。高甲戏的角色行当原只有生、旦、丑三个,后来陆续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等。这些行当中,以丑最为突出。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发表于 2012-10-19 12: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
<STRONG><FONT color=#0000ff size=4>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FONT></STRO ...
关注【安海论坛】官方公众微信,咱厝新闻先知道,可直接爆料身边各类突发事件,赢话费

查看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