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论坛,安海,安海招聘,安海人才网,安海房产网,安海新闻,泉州南翼新区,便民车,安海门户社区,安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2526|回复: 2

烽火台无声诉说历史 南安丰州发现明朝烽火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3 13: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捍卫泉州“清罗葵紫”四名山之一的丰州葵山,因其山有叠石似葵花,故名。葵山海拔524.8米,为丰州境内最高峰。一个月前,考古爱好者、葵山下西华村村民王赞成偶然发现了这两处军事工程遗址——两处报警烽火台:夹烧寨和鹅冠寨。
  夹烧寨和鹅冠寨位于葵山山脉的最高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遗址较完整,有寨门、城墙、蓄水池等设施,寨上长着一片珍稀的野生兰花,寨下山洞内流水潺潺,神秘莫测。
  这两座烽火台究竟建于何时?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元月10日,记者跟随王赞成爬了近两小时崎岖险峻的山路,前往葵山探索两座烽火台的“身世”。

悬崖峭壁上的烽火台遗址
  夹烧寨 鹅冠寨相互呼应
  在葵山东侧制高点,有个烽火台,就是夹烧寨(用林业地图标志取名),传递情报时,东南边的清源山、正南方的紫帽山皆能看到;而在夹烧寨的西边,有另一个烽火台叫鹅冠寨,起观察、瞭望辅助作用。虽在不同的山头,但两者相互呼应,缺一不可。
  葵山下西华村村民王赞成,于一个月前偶然发现了这两处军事工程遗址。作为一名考古爱好者,王赞成很激动地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发现。

王赞成带记者登上葵山
  据王赞成介绍,古时,葵山是泉州通往永春、德化的驿道,军事意义重大。夹烧寨与其他烽火台相互呼应,是传递信息的报警台。上世纪50年代,夹烧寨已被严重损坏,所以近60年来再无人登上此地,故通往此寨无路,而不明野生动物的脚印随处可见,人要登山只能自行披荆斩棘。

夹烧寨寨门门板
  在通往夹烧寨的途中,王赞成找到了几片被他判断为明代青花瓷碗的碎片,并在疯长的植物中找到了半山腰上用石头整齐砌成的防御墙。爬过悬崖峭壁,记者看到了残存绵延在峰顶的夹烧寨寨墙。
  夹烧寨面积宽阔,占地好几千平方米,视野极好,天气好时,就可看见东北边的马甲镇。野生兰花布满遗址。地面上,当初建房子时打下的柱洞依旧在,遍地残破的瓦砾碎片告诉人们这里曾经人丁兴旺。

王赞成在葵山郑成功遗址捡到的明代青瓷碗
  夹烧寨正大门已经损坏倒塌,但基本构造依旧可见,以前的烽火台位置仍可判断出来。“你看,还有残余的煤炭痕迹。”王赞成指给记者看。山寨未被毁坏前房屋的墙体,以及当时在峭壁上开辟出来的小道,皆清晰可见。山上还有一处山洞,可进入上百米,洞中有几块大石头挡路,抬头可见一缕阳光射进。由于前方被坍塌的石头挡住,尚不可知洞内有多深。
  王赞成认为,从城墙判断,它应该是明代的烽火台,因为寨的城墙无法抵御枪炮攻击,只有冷兵器时代才会用到烽火台,晚上点燃柴火,用火光传报敌情。而山上不时可以看到遗留下的明朝瓷片,也可以说明这一点。王赞成认为,夹烧寨最晚在明朝建起来。因清朝起,炮火被用于战争后,该处逐渐被占用,后又被土匪占领。

王赞成在葵山郑成功遗址捡到的安平罐(郑成功与清军交战时用来装炸弹的)
  此处地势险要,敌军往上攀爬时,只要往下丢石头便能使对方溃不成军。“从十几公里远就能看到山顶的寨墙,但是因为地势太险,所以没有人到上面去,有机会的话大家应该上去看看,不然可惜了”,葵山鞍部南无寺里的老人说。
  相比夹烧寨,鹅冠寨则偶有人至,鹅冠寨面积大约只有夹烧寨的1/3,寨上有块“风动石”。地面上大大小小的蓄水池保存完好,山寨大门几乎没有受到破坏,巍然挺立。鹅冠寨上还有一山洞。王赞成认为其是人工挖建的,当时可能用作民住、避险、避难、储藏等等。


  多次遭破坏 令人惋惜

建寨时打的柱洞仍在
  记者现场看到,城墙石头巨大坚固,依稀可以判断出该城墙呈环形。但城墙中间的烽火台已被基本破坏殆尽,难寻往日旧貌。
  据王赞成和乡里的老人介绍,明末清初,这里住了大量的清军,郑成功带兵一路挺进,双方死伤惨重血流成河,鲜血染红了山谷水,后人就称山谷为“血潭坑”。经多年战乱,夹烧寨遭到破坏。清末时期,夹烧寨曾一度荒废。
  到了抗战时期,这里土匪难民混杂居住,成了落难者的聚集点,人口数最高达到3000人。据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时,在丰州境内,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反动军警、特务及部分反动党团骨干分子,不甘心失败,组织“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白云纵队”,活动猖獗。
  1950年2月18日夜(农历正月初二日),“白云纵队”陈章以、苏荣辉与苏用辉等匪首率匪徒30余人袭击第九区公所,之后,县、区干部及民兵配合解放军,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专门力量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方针,进行清剿。而住在夹烧寨上的很多逃难者已回归,一部分残留的土匪占山为王。
  同样是在1950年,这些“残兵败将”到丰州乡公所抢枪支弹药。为了剿匪,防止“残兵败将”以夹烧寨作为据点,铲除后患,解放军在夹烧寨进行剿匪。此次,夹烧寨遭到严重破坏。到了1958年,人们开荒造林时,把夹烧寨的一些建筑材料用来建防护林建筑等,实为惋惜。

遗址上蓬勃生长的野兰花
  葵山地处南安丰州,而丰州有很多历史谜团。丰州历史上长期作为郡、县治所,曾是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闻名遐迩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自三国东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作为闽南首置的东安县治起,丰州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其历代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据说,这里向来就是交通要道,战略要塞,也正因为这样,才使这里变得神奇。
  郑成功和万衣岭
  丰州葵山峰顶有个万衣岭,传因郑成功而得名。据了解,有一座奇岩兀立的峻岭,传说是当年郑成功率兵攻打泉州城时,将士歇马晒征衣的地方。
  明末清初时,郑成功约叔叔郑鸿逵攻打泉州城。郑成功率军从丰州城出发,沿途越过埔头、穿过董埔,登上葵山。时值八月,虽是阴天,但二万多将士一路急行军后个个汗流浃背,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郑成功看到,不禁心生怜惜。此刻,郑鸿逵派快马来报:队伍已接近泉州城东门外,请郑成功越过清源山,夹攻桃花山。

  郑成功回话,即刻就到。他见二万多将士都上了山,心里异常激动,急令军士暂停前进,避入树下小憩。众军士将黑布缝制的军服脱下,拧干汗水,摊晒在山岭上,万件军服形成一个壮观的场面。也正在这时,烈日拨开云朵。有人惊叫:“观音菩萨拨开云雾带来烈日!”将士们寻声望去,观音出现在云间,乌云散尽,艳阳当空,照在万件军服上。大伙惊叹之余,观音已落下云头,消失在岭下不见了。
  “观音菩萨助咱们打清军!”郑家军士气大振,片刻之间,军服被晒干。郑成功传令大军配合郑鸿逵队伍夹攻,桃花山一场激战,打得清军晕头转向,狼狈不堪。后人为了纪念郑家军在岭上晒征衣,便把这座山岭改名万衣岭。因征衣是黑布做的,又叫黑衣岭。
  万衣岭石碑后被发现掩埋在古时泉州通往永春、德化的旁草丛中,露土面高110厘米,厚14厘米,上书“万衣岭”三个繁体字,系清人曹廷莲、谢宗安于乾隆丙午年重修的。石碑右侧约5米处有一座浮雕佛像小石龛;古驿道另侧与碑石相对的是一座宣统三年重修的避雨亭,现只剩2米多高的三面石墙。据石碑发现者王赞成介绍,石碑是不久前自己与其他村民扑灭山火时发现的,当时石碑掩埋在丛林下的土堆中,仅露出碑顶。他们出于好奇继续刨挖,终于使石碑露出真面目。
  除了万衣岭,葵山还有一块3.5米高的“叫应石”。只要大喊一声,便能听到三四声的回音。叫应石位于葵山的一个空旷处,上面刻着“佛”字。相传,“叫应石”是郑成功的指挥台。 (赖小玲 李菁)
  传说记载郑成功宝藏
  有人说,距离“万衣岭”石刻200米处有郑成功藏宝图,郑成功当年在这里的石块上刻下了七个图案,如果后人能破解的话,则能找到郑成功当年埋下的宝藏。
  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考古人员来到“万衣岭”附近,搜寻传说中有“郑成功藏宝图”的岩石,岩石上有半月形的、有鞋印状的图案,而且这些图案旁边还刻着一些长短不一的线条,所有图案都分布在同一块岩石上,仿佛象征某种意义。
  “这里原是古时泉州通往永春、德化的主要驿道。”王赞说,“关于藏宝图的说法是流传最广的,也是最引人关注的!”他称,这几个图案已经存在很久了,因其形状像墓碑,老一辈把它们叫做“墓仔头”。
  相传,郑成功当年路过此地,曾将大批珍宝藏在这里,“而这些图案就是藏宝的示意图”。上个世纪民国时期,当地兵匪横行,“曾有人出动几百号人,满山遍野地找宝藏,甚至动用炸药”,最后仍是空手而归。
  “郑成功驻军葵山,有史料记载,但石棺寨附近是否真的有郑成功当年埋下的宝藏呢?这不好说。”考古专家初步察看后,认为属于传说的可能性比较大。
  (资料)

艰难的攀爬过程。
  【记者手记】
  夹烧寨在葵山的制高点,虽海拔只有524.8米,但多悬崖峭壁,道路之艰难,路途之险境,平时鲜有人登顶。向导王赞成一个月前和几个同学为了探寻那份神秘,才到上面留下足迹。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带着阵阵凉气吹走了黑夜的孤独和寂寞,洒下道道金光。为了探个究竟,我们穿过蘸满露珠、长得比我们还高的杂草向目的地出发。
  这里要感谢一路上帮助我们的王赞成。他黝黑的皮肤,健壮的肌肉,给人一种充满力量和野性的感觉,高高的个子,好像铁塔一样,因经常在深山里行走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素质远远超过我们两个缺少锻炼的女孩。多亏他在前方拨开疯长的杂草,摸索道路,扶我们上去,并不断鼓励我们。否则,前路荆棘密布、险石重重,不用说累倒我们,恐怕我们早就对此行打退堂鼓了。
  平时我们这些娇滴滴的姑娘今天真是了不起,“连滚带爬”了近两小时,突见山势突变,山坡陡峭,犹如刀削斧切,如封似闭的夹烧寨终于近在咫尺,此时我们感受到了户外运动的魅力。
  几无前路的悬崖峭壁上面,竟然有几亩面积大小的夹烧寨,鬼斧神工,叹为观止!寨上长满野兰花,和着冬季的冷风,在烽火台上瑟瑟摇曳。烽火台是古代戍边报警的军事设施,除非在这深山里,其他地方已经很难见到了。望着夹烧寨,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守边勇士们思乡的羌笛之声,仿佛又看到了军情紧急的狼烟四起,见到长城内外军旗猎猎,刀剑挑起残阳的冷光在闪烁,那是多么漫长的历史啊。
  今日,葵山的大风依旧在呼啸,历史却已经翻过了多少页,偶尔可以看见残留的城墙砖,或者拣到士兵遗留的瓷碗碎片……但是,那些历史的残痕留给我们的只有想像了。
  下山时,突然轻松了许多,向远处眺望,重峦叠嶂,近处群山环抱,置身山中,而此时才发现身边都是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漫山遍野的树木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环视群山,仍然是悬崖壁立,奇石嶙峋。为什么仍有很多人喜欢远足和爬山呢?其实在人们内心最深处,都在企盼寻找到一片宁静,一片净土。(小玲)
(泉州网-东南早报)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发表于 2012-1-14 07: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你的~~贴吧收藏~~~我的发言~`找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9 14: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回贴,因为我是文明人哦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上一条 /1 下一条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