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9 14: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5日晚11点,张煌钩接到李女士电话,“怎么办,她来了!”“别急,按我说的做,聊天,稳住她!”
张煌钩立即通知值班民警出警,短短5分钟,民警就赶到干货店将“冉姐”抓获。
被带到派出所后,“冉姐”仍一副贵妇模样,她慢悠悠掏出手机,“我先给在成都当刑侦大队大队长的朋友打个电话,他会飞来看我的。”电话拨通后,“冉姐”对着电话交代,“你来之前先把我停在xx的路虎开走……”
随后,民警对她展开突审。“叫什么名字,身份证报一下。”“冉姐”抬抬眼皮,张嘴就报出一串数字。张煌钩一查,确实有这么个人,年龄籍贯也吻合,只是身份证上的人,明显胖一些。
“就是我,我前几年得了病,瘦了。”“冉姐”解释时,张煌钩将照片放大再放大,“这根本不是你,你左侧下巴有一颗小痣,身份证上的照片根本没有!”
这下轮到“冉姐”傻眼了,又经过一番心理攻势,“冉姐”终于如实交代。
一查,哪里是什么贵妇,眼前的女子名叫齐某英,50岁,福州人,只有初中文化不说,还是个“无业游民”——这个“千面娇娃”精心编织了6个月的“富贵梦”,瞬间被民警击得粉碎。
【梳理】和你拉家常找痛点“对症下药”
以干货店诈骗案为基础,以现有证据为线索,张煌钩又继续深挖,将前三起案件串并梳理,发现了这个骗子的“千面”之处。
第一起案件发生在去年7月22日至8月6日。“冉姐”来到位于殿前社的一家美甲店做美甲,做着做着,就跟女老板胡某聊成“知己”。胡某很快就向她倾诉,“我家里两个小孩都面临升学,真难。”“我跟好几个学校的校长都熟,你包个4500元的红包,我去帮你说。”接下来的几天,“冉姐”每天都会光顾美甲店,以给不同领导打点不同事情或以闽南各种送礼习俗为借口要钱,前后共骗走胡某14476元。
第二起发生在去年10月8日至19日。这次,“冉姐”先混进一个本地QQ群,添加外来打工人员唐先生为好友,聊了两次,唐先生就吐露心声,“我想买套经济适用房,可是厦门房价太高。”“别急,我后妈是大型国企董事长,我帮你找一套。”随后,“冉姐”主动提出去唐先生家吃饭,在饭桌上以“3%购房税”为借口,骗走第一笔钱2800元,接下来又以“费用不够、保障金”等理由连骗四次,前后五次共骗走唐先生2858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