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查看: 4634|回复: 0

天津老风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6 16: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人对自然依赖是很强的。如果我们看一看元、明两朝人咏直沽的诗篇,诸如“蟹忆霜时*”,“鱼傍海潮多”,“白鱼紫蟹四时肥”,“桃花春水上河豚”之类,便可以想象出,当时一般人的生活习惯与状况不过是“夕阳野饭烹鱼釜,秋水脯帆卖蟹船”的水平。直到清代,像离城垣较远的丁字沽一带,仍是“土釜炊红蟹,青丝钓白鱼”等简易的烹调方式方法。但我们不应忘记,正是这种简易的烹调方式方法,奠定了日后天津菜走向“应时”“应节”,走向特殊风味,走向更高档次的深厚基础。天津诗人周宝善的《津门竹枝词》中有“时逢节令馔求精”的话,道出了天津人为什么在饮食方面特别讲求“应时”、“应节”的习俗。所谓“应时”说白了就是什么季节吃什么,以物产的季节性决定津菜的时令性。  <br /><br />天津所产的河海鳞蚧,季节性极强,且不易保存,这就造成天津人吃河海鲜品非常讲究时令的习惯,而且春、夏、秋、冬,各有所偏。一种水鲜产品一经上市,数日之内购者趋之若骛,“津城处处,炊烟四起,食民大快朵颐”。 <br /><br />所谓应节,就是对应节食品的特别重视。天津素以“农渔桑为先务,以诗书为要领”,“迩来五方杂处,逐末者众”,以致习尚奢靡,有更多的岁时俗礼传留民间。 <br /><br />自古津民喜寿婚嫁、祈年祝福、祭祖敬先、谢神拜佛,都有原始的说法,也各有讲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化,天津人对信仰淡远了,逐渐地形成了以食俗代礼俗,以食事做佛事,以美馔佳肴纪念各种节日的风俗,这种习俗已经沿袭至今。 <br /><br />那么,天津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应时”“应节”的呢?  <br /><br />先从立春日说起。那天,是食青萝卜或紫萝卜、白菜丝,谓之“咬春”(有“咬断紫菘春恰到,一年生事卜春风”之意),“设宴,啖春饼”。 <br /><br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原是农家风俗,辛苦一年的农民年终庆祝丰收,摆上猪、牛、羊、粮食、水果等供品,感谢神明的赐予。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神的崇敬逐渐淡薄了,上供的物品由人享用,敬神成为一种仪式,而饮食则成为重点。“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三十晚上,家家都要吃饺子,取更新交子之意。过年这顿饺子至少要做成三鲜或四鲜的馅。 <br /><br />正月初一,“皆素食”,“亲友诣门互拜,数日交相宴会,名日请春酒”。 <br /><br />初二敬财神,吃全菜码捞面,意在进财源源而来。 <br /><br />初三吃“攒馅儿”(取意“朝餐攒馅是三和”)。到后来,发展成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赚),以及合子加八(取意“八日合子家不散”),合子加九,合子拐弯儿(合子原为团圆、合美的象征,这里取意“合子拐弯得利多”)之类。 <br /><br />正月十五,除了“饴糯丸食之,日圆宵”(象征团圆)外,还要蒸刺猬、老鼠形的面点,上驮元宝(上供的时候,刺猬、老鼠的脸朝外;祭祀完毕改为脸朝里,表示已经把金银财宝驮回家了)。 <br /><br />正月十五日是“填仓”节,照例是吃“干饭鱼汤”。 <br /><br />偏二月初一是“太阳生日”,要剪纸为鸡,贴豆腐上,烙糖饼,供太阳。 <br /><br />二月初二百虫皆蛰,谓之“龙抬头”,以谷糠引线龙至家,是日“食饼,煎糕粉(俗称“焖子”)”。 <br /><br />每年春季惊蛰过后,冰雪消融,晃虾即至,渔民是破冬冰出海口拉冻网,两三天的时间仅能耗捞百余千克,如遇风害还有生命危险,所以此时打涝的水产品特别值钱。晃虾,顾名思义,是它上市的时间短暂,十来天一晃即过。晃虾身长四五厘米,皮薄肉嫩,肥硕鲜美,色泽粉白,可炒,可炝,或油炸,或脱皮后入馅,是名贵的海产品;稍过时日,则皮厚肉粗,味道逊色。 <br /><br />二月末,天津美食河豚鱼上市。”吃上一顿鲜,死了也不冤”,主要就是针对河豚鱼说的。其次便是大众食品鲫头鱼,头大身小,虽难上大宴,但家熬或炸鱼丸子,却也是家庭餐桌上的美食。 <br /><br />三月,海蟹上市,有诗说:“津门三月便持熬,海蟹堆盘兴尽豪”。 <br /><br />清明、谷雨前后,正值春雷初响,渤海湾特产黄花鱼、对虾,成群结队游至海河河口附近,接踵上市。 <br /><br />此时的黄花鱼鲜肥子满,腹部鳞片金黄,肉质雪白细嫩,整齐鲜亮,每条都在500克以上,由于批量大,价格甚低,家家食之:“海邦七十二沽传,*买鱼虾不论钱”;“水族列廛同菜把,真将风味当园蔬”。河口黄花鱼,自明清以来,就是贡品。“竹枝词”中曾有“贡府头纲重价留,大沽三月置星邮,白花不似黄花好,鳃下分明莫误求”,以记其事。此时的天津卫,家家煎炸烹熬,人人口鲜唇腥。同时津菜饭馆的厨师们也都绞尽脑法,把黄鱼菜品烹制得更为新颖别致。 <br /><br />此外便是远近闻名的对虾了。对虾,过去称“沙虹”,也是贡品。崔旭《津门百咏》:“沙虹作对大盈尺,水初平捞满帘,方物年年充驿使,也随东鲽与西。”自注:“沙虹,虾名。天津近海产对虾,大者逾尺。”当时,天津的街头巷尾都有小贩手挎提盒成对叫卖;烹对虾段,连天津的老太太都堪称拿手,饭馆则应时增添烹对虾等时鲜菜。黄花鱼和对虾,都大批贩运到北京,虽然价值倍增,但作为京师的应节食品,仍然大有销路。 <br /><br />不久,鲙鱼也上桌了,食者虽恨其刺多,但喜其肉鲜香,而颇有好感。蒋诗在《沽河杂咏》中有诗赞美:“春网家家荐巨罗,鲥鱼风味可同科,樽前也有渊材叹,纵说藤香恨刺多”。红烧时配上新上市的蒜薹,清蒸时加入火腿、玉兰片、香油、大油丁,味道别具一格。随后,便是“海蟹满街爬”的日子,同时海货摊上还有琵琶虾、麻蛤、青蛤诸种“小海鲜”。 <br /><br /><blockquote class="blockquote">From: http://www&#46;92tianjin&#46;com/read&#46;php?tid=28  Powered by PHPWind&#46;com</blockquote>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
<STRONG><FONT color=#0000ff size=4>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FONT></STRO ...
关注【安海论坛】官方公众微信,咱厝新闻先知道,可直接爆料身边各类突发事件,赢话费

查看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