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我们经常抨击西方一些如“哭声训练法”之类的育婴方式,但在培养孩子独立性以及能力性格这个问题上,我还是比较倾向于西方的教育方式。
中国式的育儿,在婴儿阶段,其实都是比较合理合情的,那种对婴儿无微不至的呵护,对于婴儿安全感的培养非常重要,比所谓的“哭声训练法”要有人情味得多。但到了3岁之后,也就是应该培养孩子独立习惯的年龄,那种无微不至的照顾方式就应该有所调整了。孩子入学后,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中国的家长们就开始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这个时候,西方教育方式的优势正日渐凸显。
做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教育”方式下成长的80后男孩,我的感觉是,太多的“爱”让我和父母都太累了。小时候,父母对我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教育让我的心经常处于一种悬在空中的极度紧张感。考试砸了,想的不是要如何去提高成绩,而是怎样面对家长;犯了错误,想的不是问题出在哪里,而是怎样逃避父母的惩罚;每做一个决定之前,总是想着会不会被骂,而不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我的父母呢,因为他们的心总是拴在我身上,放弃了本该好好享受生活的时间,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孩子已慢慢长大,需要独自去面对社会,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独立地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他们操心的太多,我却总是不领情。父母和我,像冬天里的两只刺猬一样,离的太远会思念彼此身上的温暖,靠得太近却又会互相伤害。
可事实上,我的父母,和周围的其他父母相比起来,已经算是很开明的了。我遇到过一位30岁的女孩,样貌工作和家境都不错,却还单着,每次相亲,父母总是陪着一起,虽然没有问男方各种问题,但总是和男方聊得不亦乐乎,女儿却在一边一言不发,仿佛相亲的是父母。他们或许是想从聊天中认识这个男人,却剥夺了女儿和男方交流的机会,女孩相亲多次,却总是无疾而终。我曾问她,长这么大,难道就没碰上一个双方都有感觉的?她说有,在大学时曾经遇到过彼此心仪的对象,可惜父母严禁她在大学谈恋爱,她也很听话,始终不敢越轨。如今心仪的男孩早已成家,父母现在却在为她的另一半操心。
在我们闽南地区,这样的父母并不算少数,他们太爱孩子,什么事情都想替孩子操心,从孩子入学开始,为了抢好学校到处求爷爷告奶奶,高考时为孩子填报志愿,毕业后到处托关系帮孩子找工作。在操心的过程中,也没忘了“掌控”孩子,干扰孩子的人生选择,结果家长操心了一辈子,孩子却一直长不大。
希望不要让下一代,继续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方式,我们也不想像我们的父母那样,把人生的成功建立在孩子的成就上。
孩子,我们生她养她,照顾她的生活。但有时候,也要做她的朋友,我们有各自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却又彼此独立,她从我们身上学习生活技能和为人处世,我们则在陪伴她成长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素质。她有成就,为她骄傲,但决不居功自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要追求。养育孩子,绝不是牺牲自我来成全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因为,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前,我们也是一个孩子。
希望孩子们,能拥有比我们更加自由的童年。所谓自由,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像我们一样,从小到大,除了学业什么都不准。更希望,她们可以利用有限的课外时间,多到户外走走看看,或者拿个单反相机,拍下各种美景趣事,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郊游,或者扫扫地板擦擦桌子,学些生活的技能。
希望,这一代的孩子们,可以过得轻松,我会尽可能地减少她的压力。如果她自己爱读书想考出好成绩当然是好事情,可如果她志不在此,又何须强求?这世上,谋生的道路千千万万条,何必只局限于“学而优则仕”,只要她掌握一项可以谋生的技能,有一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考试成绩好不好有多大关系呢?学生时代,成绩好的同学似乎可以“坐拥天下”,可出了校门,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真的就混得比别人好吗?更何况,人生的成功不仅在于功成名就,过得平安快乐也是圆满的人生。成功者未必快乐,但能够过得快乐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