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论坛,安海,安海招聘,安海人才网,安海房产网,安海新闻,泉州南翼新区,便民车,安海门户社区,安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4948|回复: 2

[国内新闻] 另类“母亲节”:盘点和“母亲”有关的南京地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1 00: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母亲节,南京也有一些地名与“母亲”有关,或者是因为儿子孝敬母亲,或者是因为母亲为了儿子讨要公道,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南京市地名委员会等文史机构的专家,来讲解南京历史上“母亲典故”。

骂驾桥:

母亲为了儿子怒骂朱元璋

南京长乐路秦淮区少年宫附近,有个有趣的地名叫做“骂驾桥”。记者在现场看到,“骂驾桥”现在是一片居民小区,一幢幢居民楼上标着“骂驾桥××号”,但周围并没有桥。听到“骂驾桥”这三个字,就可以想象这个地名背后应该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是什么人如此胆大,敢开口骂皇上?故事的主角是个破衣烂衫的要饭老妇,而被她骂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传说当年还是吴王的朱元璋,和陈友谅交战于鄱阳湖。混战中,朱元璋被围困,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与朱元璋长得很像的大将韩成挺身而出,乔装成朱元璋的样子替他投降。朱元璋感动地问韩成有什么后事交代,韩成大义凛然,“臣一生为国,岂复念家。”说完,韩成便对着敌军大呼,称自己愿投河自尽,只求放了部下。陈军以为是朱元璋,便答应了。韩成刚一投河,敌军便纷纷下河打捞尸体。趁着混乱,朱元璋逃出重围获救,最终打败陈友谅部队取得胜利。

朱元璋成功登基后,分封功臣却忘记了有救命之恩的部将韩成。可怜韩成的老母亲,无依无靠,只有靠乞讨为生。想到儿子的惨死和朱元璋的忘恩负义,韩母悲痛不已。一天,在长江路的一座桥上,韩母遇见了朱元璋的銮驾,便抑制不住愤怒,站在桥头痛骂朱元璋。朱元璋听到这一席话,想起韩成的英勇与忠贞,立即下轿向韩母赔罪,于是追封韩成为高阳侯,还将韩母接进皇宫,盛情款待。直到高阳侯府建成,才送韩母回家。从此,高阳侯府所在的巷子就被称为韩家巷。而当年韩母怒斥朱元璋时,所处的那座桥,就被称为了骂驾桥。

另一传说就是明代有一个叫做田德颟的人,传说此人因为名字谐音为“填得满”,被朱元璋抓来扔进了燕雀湖。后来,田德颟的母亲站在一座桥上大骂皇帝,也就是大骂圣驾,这里就得名为“骂驾桥”。

孝顺里:

为了褒扬不孝子洗心革面

一句“清官难断家务事”,道出了家长里短的复杂,其中是非,就是清廉的官员也很难辨别。清末时,一位南京“市长”,就敢“冒大不韪”。他尽心教化,亲自出面让一个臭名昭著的不孝子痛改前非,转变成一个孝顺的孩子。故事发生的地方,就在中华门附近的孝顺里。

“孝顺里”是一条非常窄短的巷子,大部分地图都没有录入。它位于中华门城堡的西北方,南接谢公祠,北抵殷高巷。记者看到,小巷子内部逼仄,周围都是老房子。小巷的得名来源于一个故事。南京市地名委员会的谭老师告诉记者,清末这里有一非常不孝的儿子,对待老母亲很差,臭名街坊邻里无人不知。江宁知府李璋煜得知此事,亲自介入。不知李璋煜用了什么巧妙办法,让这个儿子,懂得纲常人伦的道理,还是“市长”亲自处理平民家务事,而产生的震慑和舆论压力。儿子洗心革面,来了个180度转身,变得对母亲非常孝顺。周围居民为了纪念这件事,把这条这家人住的小巷命名为“孝顺里”。

李璋煜是留名史书的人物,他生于公元1784年卒于1857年,山东人,多在地方上任职,善于“打黑除恶”。当时南京杨公井一带治安很差,李璋煜召上元县官严加训斥,并限期扭转局面。不久情况好转,于是亲自将一条路改名为太平路,后演变为今天的太平北路、太平南路。

与此相关的地名还有仁孝里和孝子坊。大行宫的东南面,有一条名叫“仁孝里”的东西向小巷。它东联长白街,西接二条巷,长约300多米。谭老师介绍,也是因为清代,这里住了一位名叫赵拱振的大孝子而得名。不过赵拱振的生卒事迹已经失考,但这条小巷成为他一片孝心的见证。

在老门西鸣羊街的东侧,有一条小巷,名叫学智坊,这是它的新名字。地名专家介绍,1950年之前,它名叫“孝子坊”,但名称起源,大报恩寺:

明成祖朱棣为报母恩而建

南京正在修建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大报恩寺遗址位于南京市古长干里地区,这里是2500年前范蠡筑越城,开启南京建城史的地方。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斥巨资修建的,朱棣自己撰写的碑文中说,修建此寺是为报太祖皇帝和生母马皇后的“罔极大恩”。

朱棣的生母史学界主要有几种说法:第一种是马皇后;第二种是达妃;第三种是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的第三福晋,朱棣则是元顺帝的遗腹子;第四种是碽妃,这个普通妃嫔因触怒朱元璋,被以残酷的“铁裙”刑折磨而死。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第四种:朱棣生母是碽妃。朱棣之所以隐瞒此事,是因为作为庶出的儿子,他没有资格继承朱元璋的皇位,但他却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最高权力,因此他才要伪造身世,标榜“嫡出”身份。不过,为了攫取权力而不认生母的朱棣,内心难免愧疚,大报恩寺塔很可能报的是生母之恩。

石婆婆庵:

纪念乳娘救命之举

在南京长江路附近,有一条名叫石婆婆庵的小路。目前街巷被拓宽过,比较宽敞。事实上,在南京很多地方都有关于石婆婆相关的地名。除了长江路附近的石婆婆庵,还有进香河路的石婆婆巷,红花街道的石婆庙以及六合竹镇的石婆村。

这些地名,无疑都是在纪念石婆婆,那么石婆婆究竟为何人?据史料记载,石婆婆,原名芮娘,是明代洪武年间礼部尚书陈迪家的乳娘。朱棣夺取皇位以后,陈迪全家只有五个月大的七子陈珠被芮娘匿藏而得救,其余人全部遇难。芮娘带着陈珠来到山东邹县,并将他抚养长大。芮娘的义举受到百姓的尊崇,她去世后,百姓把她视为弱小儿童的恩祖,辟邪送吉的慈神。明末在芮娘留居过的南京定淮门、邹县西双村、蓬莱县石岛村,都曾立起了石婆婆的雕像表示对她的尊敬和爱戴。

一些地方还有认石婆婆为干娘的习俗,如果孩子生得娇弱,母亲往往就抱着孩子来到石婆婆像前,上供磕头,认石婆婆为干娘。据说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健康。

子母洲:

小岛追随“母亲”江心洲

子母洲是长江中一个无人小岛,位于江心洲上游8公里处,把江水分为南北两道,同样是南边的窄、北边宽,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是1949年才在江面上出现的。名曰“子母洲”,但来源地名档案中没有记载。专家猜测,可能是子母洲面积略小,“追随”在江中大洲江心洲身后,向下游奔腾而去,而被当地居民约定俗成的一种叫法。

【文学典故】

“凤毛麟角”来历:

南朝皇帝刘骏夸“祭母文”写得好

“凤毛麟角”这个词语,尽人皆知,用来形容稀世才学、人才。它出自南朝刘骏皇帝之口,也就是诞生于南京,用以评价一篇感人的“祭母文”,刘子鸾是宋孝武帝第八子,为殷淑仪所生,由于母亲受到宠爱,他从小就被封王、封官,并配以幕僚。智囊团中有一人名为谢超宗,是著名文学家谢灵运的孙子。殷淑仪去世后,谢超宗替小主写了一篇洡文,以表达子鸾对母亲生前功德的赞颂,同时寄托以哀思。孝武帝读到此文后,为文采所打动,评价道“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后人将《北史·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中“麟角”结合起来,这就是凤毛麟角的来源。

不过美好的成语背后,是一对苦命的母子。由于殷淑仪生前为皇帝专宠,子鸾也备受宠爱,异母哥哥子业非常嫉恨这对母子。子业即位后展开报复,供奉殷淑仪的寺庙被毁,坟墓被刨。年仅10岁的子鸾被哥哥罢官、赐死,临死前子鸾说出一句千古箴言:“不幸生在帝王家!”

两首写母亲的古诗

王安石的文学佳作中,有一首《十五》:“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这是一首描写母爱的古诗,大意是母亲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就想起离乡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牵挂。今人无法考证此诗是王安石在何地所作,但史料记载,公元1063年,王安石因为妈妈生病,辞官回南京守丧。两年后,王安石被重新起用,前往开封,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清代诗人黄仲则是黄庭坚的后人,他的童年一直生活在南京高淳,4岁时父亲去世,一直为母亲抚养。后来他作了一首《别老母》以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此诗为“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诗既写了老母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文史资料没有记载。但专家认为孝子坊与孝顺里,可能来源于同一个故事。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发表于 2014-5-11 03: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人路过看看....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11 08: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上一条 /1 下一条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