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芒果小子潘径店 于 2014-5-3 19:08 编辑
农历四月初四是东石塔头刘村传统的“佛生日”。和以往大操大办的情形不同,这两年的“佛生日”没有了数以千计的宴席,没有了酩酊大醉的“麻龟”,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场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慈元文化节”。第二届“慈元文化节”共设有南音表演、象棋比赛、拔河比赛和广场舞汇演四项活动。其中,最受大家欢迎、参与范围最广的当属拔河比赛。比赛还没开始,活动现场就聚集了老老少少许多人,附近楼房的阳台上也站满了人。对于这场筹备已久的比赛,大家都很期待。除了塔头刘村的村民外,这次活动也邀请了村里企业的外来工参加,“员工们每天上下班,生活比较单调。邀请他们来参赛,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可以促进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往每年“佛生日”,塔头刘村都要大操大办,由此造成了浪费。而且每年因为办酒宴都会出现醉酒和醉驾的情况,由此也造成了极大的交通和治安隐患,“这两年,我们村两委响应镇里的号召,‘佛生日’不再大操大办,转而举行慈元文化节,通过参加这些大家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让村民们度过一个全新的传统节日。” 相关历史资料;一.塔头刘慈元行宫
慈元行宫祀宋殉节崖山的杨太后暨宋帝呙。
杨太后以柔雍之德、贞正之风、礼备六宫之主。宋度宗之朝,贾似道专权误国,宰相吴潜被害,元兵入陷临安。太后叹三宫之北狩、随二王邸以南迁,自匿山中。从杨亮节扬帆海上,退驻福州,奉端宗以嗣基,用陆秀夫为相,文天祥开府。张世杰治兵,母寡儿孤,但尚存赵家一脉。后元兵气焰,福建之地复亡,退保崖山孤岛,元将张弘范分军冲击,陆秀夫扶帝殉国,太后见大势已去,抚膺而哭日: “前九主,后九主,痛南北相符亡,一君立,一君尽,心力尽而后己,今无望,甘填精卫之冤。”遂投海而殁。
塔江刘氏始祖拓公,为行军令史,随扈崖山,九死一生出重围,为感旧主之恩义,塑其神像而祀之,至清同治丁卯(1867)年,举人刘云路率众重修,是一座全国“独”一无二”的奉祀杨太后的行宫,七百多年来香火鼎盛。 二.晋江刘姓源流 刘氏其得姓之源据说有三:1、源出于祁。相传帝尧姓伊祁,他的子孙有一支封于刘国(今河北唐县),后代以国为姓。2、源出于杜。春秋时杜伯的儿子隰在鲁国任士师,其孙士会以“士”为氏。后士会留居秦国,便以“留”为姓,“留”和“刘”谐音,部份后裔改姓刘。3、源出于姬。春秋时,周匡王封儿子王李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人以刘为氏。此后,由于封邑、战乱避居等原因,刘氏又分出嬴、唐、杜、士、范、隋、金、钱和侯等姓,合计有二十余姓之多,都是刘氏的同宗。
刘氏的同宗中,还因血缘有别,支派分繁,派系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刘氏派系有三支:
彭城派:从中山靖王刘胜派下蕃衍而来,世称“彭城派”,三国时代蜀汉昭烈帝刘备即属此派。
藜阁派:从汉武帝刘彻派下蕃衍而来,世称“藜阁派”。
沛丰派:从长沙王刘发派下蕃衍而来,世称“沛丰派”,东汉光武帝刘秀即属此派。
除以上刘氏三大派系外,尚有诸郡望之渊源:如“沛国”刘、“长安”刘、“彭城”刘、“中山”刘、“顿丘”刘、“东海”刘、“临淮”刘等等。
刘氏在历史上出过不少的帝王将相和著名人物。上古即有累公、康公、唐杜伯、隰叔、士会、范文、武子诸公。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历经西汉、东汉、蜀汉、前赵、南宋、桀燕、南汉及北汉等十余朝代,且不计临时性政权,刘氏称帝者66位,历时650年之久。在宋代,刘氏在文治武功上,闻名遐迩,曾对朝廷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有“五忠八贤”之誉称。其著者如上柱国从愿公、忠显公,忠简颂公,忠定子羽公,忠肃珙公,忠烈纯公。而子羽,子翬及勉之诸公又系大儒朱熹之师。八贤则有彝公、世南公、康夫公等八人,皆以文章理学鸣世,家乘志书,均有记载。 刘氏先后于唐天宝年间、唐末、五代和宋代四次大规模入闽。福建的刘氏,大都是汉代居住江苏彭城(今为铜山县)被封为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早在唐玄宗天宝八年己丑(749),当时有刘韶字虞乐号仪廷,以平章事贬为泉州别驾。其祖乃唐太宗时右丞相刘洎之孙,金吾卫将军刘迈之子。其在泉州任内,以抚为怀,体恤民艰,于唐太宗大历四年己酉(769)殁于任所。其子刘友与家属舆榇北归,来到莆田涵江地界,时因安禄山之乱所波及,地方动荡,道路梗阻,刘友乃胥宇而家于涵江之西坂。后择吉葬其父刘别驾于莆田兴教里梧仑西洋地,即今之瓦窑山,人称“刘墓”。而其后裔子孙分支莆田、仙游和秀屿等地;又分惠北之圭峰、峰尾和土坑等地,以及惠安之东岭一带,并号其地为“彭城”,以志汉高祖发迹于彭城之意。后来该地也有林姓居住,并曾由“彭城”泛洋至新罗(朝鲜半岛)开拓繁衍。
唐中和五年(885年),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刘存偕侄刘昌佐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五十二姓从河南光州入闽,先抵泉州,然后攻入福州。当时随王潮、王审知起义军进入晋江地区的,就有一支刘氏族人,其中有一位闽王王审知的亲家翁名叫刘枝。刘枝原官居检校尚书户部员外郎,鄂州节度使判官等职。他入闽后居晋江,生有三个儿子,分别为刘文质、刘文济、刘文泽。刘文质后来被泉州刺史王潮招为女婿,任泉州观察推官。刘枝的女儿嫁给王审知次子王延钧为妻,封为正义夫人。而刘枝的二儿子刘文济则从泉州迁居福州,后娶闽王王审知最小女儿为妻。于是,在泉州、福州民间,人们视刘王两家为亲家。
刘存入闽后居福州凤岗一带,其侄刘昌之曾孙刘晖分支长乐等。刘存之兄刘楚,字显斋,于唐天祐四年(907年)率三子入闽,居建阳麻沙,刘邦之长子刘肥(封齐王)之后裔刘赐(字万寿)于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由江西铅山县迁福建延平府,后分衍侯官、尤溪、沙县等县,部分徙居闽南。
南宋抗金名将刘錡,祖籍福建省建州(今建阳市)麻沙里。宋绍兴十年(1140),时任东京副留守加太尉,他在顺昌(今安徽省阜阳市)以四万兵马,大败金兀术十几万兵,直至在临安为国捐躯,季子刘明挂榇扬舸泉州,卜地安溪“龙虾出港穴”,奏请皇上,由孝宗赐葬。嫡孙刘逊娶祥芝杨氏女,遂胥土于兹,子孙蕃衍廿四派。在祥芝大堡兴建祖堂,并奉刘錡公为开基一世祖。九世嫡孙辰治公移居洛阳桥南,是二十四派中的洛阳派,其子孙亦在桥南兴建祠堂。清代中叶,桥南刘氏一支移至泉城沙美下,子孙分布黄甲街、溪后、浮桥街、南岳灶仔巷、晋江青阳及泉州市区各地,还有部分旅居海外。
晋江东石镇塔头刘厝,人口3000多人。其开基祖是南宋时护驾慈元杨太后和宋幼主南行的朝散大夫、行军令史刘拓。刘拓系原居于福州凤岗一带的刘存的后裔。德祐二年,元兵南进,临安失守,恭宗被俘北去大都,益王赵昰即位于福州,号端宗,改元景炎,封杨淑妃为慈元杨太后。尔后,杨太后携二少帝南下泉州,招抚使蒲寿庚闭关拒驾。杨太后随二少帝再南逃广东。途中,刘拓率部与元兵大战,因敌众我寡,队伍被冲散,他逃至围头湾印山西麓的塔头村,过着隐居的生活。后来他获悉杨太后和二少帝在广东崖山一战中跳海身亡,悲愤欲绝,后来在塔头村建起了“慈元行宫”,奉祀杨太后等神像,并日夜教习子弟操练武艺,以图将来收复中原。
在晋江、泉州一带,历史上曾流传着“刘侯同宗”的传说。据说刘氏第一百四十三世祖刘至敏的先辈与原浙江安抚使王錡镒因朝内斗争,祸延宗亲。当时朝廷派林将军包围刘家,林将军怜悯刘至敏年幼,将其藏于战袍之内,飞骑冲出重围后把至敏交托在朝的一位侯氏官员。为保刘、林后裔不受株连,林将军自杀,侯家以一孙顶替抵命,救了刘至敏,至敏改姓侯。宋景炎年间,元兵入侵,宋太常寺正卿侯宗贵及夫人杜端慈携九子扶幼主端宗入闽,先住泉州古榕境旧馆驿,后卜居南安十八都侯垵乡,随后把至敏和林将军的后裔也安置于侯垵乡,至敏恢复原姓刘。至敏后裔为纪念这段血的情谊,大门灯写上“刘侯”,祠堂门匾也写上“刘侯宗祠”。
说到刘氏的同宗,还应该提及在晋江、泉州历史上一位较有影响的人物留从效。留从效是五代时受封于漳、泉一带的“鄂国公”、“晋江王”。他在晋江从政20余年,对发展晋江的经济文化作过重大的贡献。到宋代,留从效的后代贤才辈出,如其六世孙留正,官至左丞相,封魏国公;留正裔孙留志淑,历任湖广布政司参政,江西按察使等职……史籍称留从效及他的后辈是“永春籍,居晋江”。但居晋江哪个乡里呢?根据史学界行家考证认为,就在金井福全所城南门外的留澳(现名溜江)。《闽书抄》载:留鄂公从效庙在郡东南留澳。溜江现有3000人口,以陈、王二姓为多,至今尚有少数留氏的传人。据溜江村老人说,留从效小时就居住此地,以贩鱼为生,常在西路一个许氏老媪家歇脚,受到款待,后来发迹,便赏赐她大量田宅,因此老媪所在的村庄就取名“许婆庄”。宋代以后,留澳留氏渐次式微,又有一些族人迁居到永和旦厝、龙湖仑上、南安官桥湖内等地,到五十年代初,溜江留氏仅剩3户17人,现在才又发展到10来户100多人。
溜江村里还有一座清初沿海“迁都”时仅存的古庙。庙门两边有一对石柱上刻着楹联:“神降彭城参日月,忠扶汉室壮河山”。彭城,正是溜江留姓世代相传的“灯号”。说不定这里就是史册上有名的“留鄂公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