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山小学地处偏远农村,办学条件在晋江算不上好。 蓬山小学的学生却很幸福,他们的回家路与众不同,有老师一路相伴。而且,一走就是十三年……
背后故事 吃冷菜是常事 有老师差点晕倒在路上
“当时觉得没什么,现在想起来还很温暖,老师真的很好哦,我现在还经常和他们联系。”许燕婷是蓬山小学2004届毕业生,目前在泉州师院念大二。她家住石兜,小学时也“享受”过老师6年的护送。许燕婷记得有一次因为脚扭伤了,护送老师每天骑摩托车送她,看着其他同学走路,自己却躲在老师背后,那时候还有些小得意了。
13年的护送路,到底留下了多少故事,老师们觉得很平常,只零零星星说了些片段。 颜清爽老师即将退休,大家劝他“退居二线”别护送了,老先生却不肯。他说,只要身体健康允许,他想护送到退休;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这也是老师们的共同心愿。颜老师护送学生回家还送钱的故事至今仍为不少人津津乐道。那还是1999年的事:护送学生回家的路上,有个女学生肚子疼,颜老师把学生送到家,发现学生家徒四壁,父亲卧病在床,颜老师留下50元让孩子看病。
有一天,洪美女老师护送石兜的学生回家。快到村口时,洪老师感到天旋地转,再也迈不开步子。她交代高年级的学生带低年级的同学回家,然后倚靠在树上打电话向同事“求救”。那天,洪老师本来身体就不舒服,却依然选择上路。
张英全老师已经有13年的护送“工龄”,他的儿子在蓬山小学念二年级。轮到护送时,他让儿子先在学校等待,等把别人的孩子都安全送回家,再载着儿子回东石镇区住家。冬天到家时,天经常已经黑了。 “有时候护送完返回,路上碰到贪玩落单的学生,老师们还得再跑一趟。冬天天冷,中午护送的老师回到食堂吃冷菜更是常有的事。”张百隐告诉记者。
据了解,1999年并校后,蓬山小学有学生500多人,其中吕厝、石兜村子弟近百人。随着生源的萎缩,本学期在校生只有200多人,吕厝、石兜两村子弟40多人。但学校并没有因为生数的减少,而中断护送行动。
□记者亲历 遇路口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护送一趟要二三十分钟
16:25,蓬山小学放学铃声响了。孩子们背上书包,呼喊着奔出教室。家住吕厝和石兜自然村的40多名学生“自觉”地在校门口排队。结束一天功课的学生,像急着归巢的鸟儿,恨不得早点出发。5分钟后,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个接一个欢快地走出了校园。 这周负责接送的老师是张英全和吴龙地,校长张百隐机动,昨天下午也参与了接送。张英全老师骑着摩托车带队,张校长走路居中,吴龙地老师骑摩托车殿后。
“前面的同学走慢点,注意保持队形。”或许是看到记者跟随拍照,学生们显得有些害羞,有的还跑了起来。见状,吴龙地赶紧扯开嗓子喊起来,看效果不佳,吴老师一踩油门,追了上去。 老人会门前,有个十字路口,张英全老师早已停车在路中“指挥”。虽然那时并没有车辆经过,但这已经成了护送老师的“习惯”。接下来的几个转角路口,张老师照例会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张老师的摩托车上还坐着一名学生小王。小王是贵州籍外来生,念四年级。因为生病影响,腿脚不便,平时要拄着棍子才能艰难行走。“这孩子可怜啊,爸爸妈妈打工忙,有时候来不及接送,我们就送他回家。”听张老师说起这事,小王伤心地哭了。张老师安慰了几句,他才止住,一手抓住棍子,一手紧紧揽着张老师的腰。 六年级学生许清杰是个乖孩子,护送老师喜欢安排他走在队伍的最后面,以免调皮的学生掉队。问起对护送的看法,小男孩说:“从一年级到现在都这样,老师每天陪我们回家,感觉很安全。” 走出近一公里,到了一个岔口,水泥路也变成了土路,吕厝的学生跟着张老师走了。吕厝比较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蜿蜒前进,便能望见一些石头房子,那便是吕厝村。 石兜的学生在张校长和吴老师的护送下,拐进了一条铺着石粉的土路。路不宽,路的右侧是一条废弃的水渠,渠里杂草丛生。“这条路走了这么多年,哪里有隐患,老师们一清二楚,像这条小路,平时学生靠右走,遇到雨天,渠里有积水,就要提醒学生靠左走。”张校长告诉记者。 路旁散乱地长着马尾松、桉树等树木,有些路段竟有林荫小道的感觉。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鸟鸣声也特别真切。回头一看,学生队伍走过的路面已经腾起了石粉扬尘。有女同学说,独自一人回家,心里总有些害怕。 路旁的一片庄稼地,胡萝卜长得正盛。据说,早些年有顽皮学生,溜进庄稼地里“摘”萝卜,被农民逮个正着,护送老师再三道歉,才把学生“救”回来。这时,两名老农正在地里浇水,看到老师又送孩子们回家,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走过来寒暄了几句 一路上,张校长主动和学生聊天,了解他们一天的校园生活,说到开心事,大家哈哈大笑。16:51,队伍已经走到了石兜村口的盘龙宫,这是接送的终点,一些老人正在宫口晒太阳,学生们和老师说“再见”后,一溜烟跑走了。 家住附近的一名学生家长邀请老师到家里喝杯茶,不过这天吴龙地还要到班上学生张佳欣家里家访。张佳欣家离村口有段距离,走了大约5分钟才到。张佳欣的母亲张燕婷热情地接待了两位老师,向老师打听孩子的学习情况。吴老师说,佳欣学习比较自觉,期末考语文84分,数学97分,有进步,希望能继续努力。 “是啊,很快要念初中了,学习有进步,孩子高兴,我们也跟着高兴,让老师多费心了。”张燕婷说,这六年来,老师每天把孩子安全送到村口,作为家长她打心底佩服和感激。 聊了十来分钟,吴老师载着张校长离开了张佳欣家。夕阳西下,他们的影子在路上被拉得老长。17:23,吴老师的摩托车开进了学校,校门口那副对联———“快乐上学来”、“平安回家去”金光闪闪,又一天的护送任务完成了。
□采访手记 13年护送路 温暖了多少人
蓬山小学地处偏远农村,办学条件在晋江算不上好。 蓬山小学的学生却很幸福,他们的回家路与众不同,有老师一路相伴。 为了追寻护送路上的故事,一个多月来,记者多次踏上这条乡村道路,聆听、观察、记录…… 春天来了,庄稼地里披上了绿衣。乡间的小路,护送队伍再次走过。 “慢点走,别摔着了”,护送老师的提醒一路相随。晴天、雨天,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生们已经习惯了回家路上的絮絮叨叨。 今天,他们或许没有太多的感触,但等到有一天,蓦然回首,回家路上那洒落的欢声笑语,护送老师那只身返回的背影却被长大的学生一再提起———那些年,那不算长的回家路,是老师陪他们一起走过。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赢家。”13年了,蓬山小学的老师们还在做着那看似简单、重复的事情。13年,护送路上的小石子被踩得光滑,直至陷入泥土成为时光的印记。
13年,护送的孩子渐渐长大,升上中学考进大学去追逐自己的梦想。13年,路上的风景变了很多,他们是这路上不变的风景。 风雨无阻的护送感动了一届又一届学生,感动了一个又一个家庭,感动了整个民风淳朴的小乡村。 此时,你是否也和我一样,被一种无形无声的东西悄然感动着?
(图片来源于:晋江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