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10月30日讯(记者 吴佳弘 张帆 谢明飞 文/图)青灰色的石条,暗红色的砖墙,古厝门前,知名的、不知名的花花草草随风扭摆着腰肢……
小桥,流水,古厝。走在临江街道隘南社区的小街巷,感受最深的就是这里的宁静安逸,以及满目古香古色带来的时光错觉和视觉惊艳。
社区邱书记说,隘南社区的古迹总量占了临江街道的十之八九,今年5月“古韵鲤城·文化之旅”走过的城南线,大部分景点都在这里,“欢迎更多的人到这里来走走看看,把我们隘南的美好广而告之吧!”
青龙聚宝街 古巷多传说
有一句话叫“金青龙、银聚宝”,说的就是隘南的两条名街。
据说青龙巷在宋代就已初具规模,迄今有上千年的历史呢。据史料记载,古时人们在聚宝街做生意,在近旁的青龙巷建住宅。那时青龙巷银号很多,是外国商人兑换货币的重要场所,在聚宝街交易的商人要通过青龙巷银号周转资金,故有这“金青龙、银聚宝”的说法。
现在看来,青龙巷的好不仅在于它悠久的人文历史,还有它至今存留下来的众多古厝,同时更保留了那种简单的生活习惯。古厝里,老人静静地在青龙巷里安度晚年。有时,还能走进去听老人们讲讲故事和传说。
除了“金青龙、银聚宝”,隘南还有窄窄的“一线天”道才巷,巷子只容两人侧身而过,去走走,说不定可以在这邂逅一段浪漫呢。
海蛎壳古厝 南洋楼媲美
想看海蛎壳厝,不一定要到海边,也不一定非得去虫寻埔,隘南的“林廉平故居”就能满足你这个愿望了。
82岁的老林说,他不知道海蛎壳厝是什么时候建的,大概是清代以前了。故居里宽敞明亮,三落五开间各式,硬山式屋顶,中轴线起依次为:大门、天井、双厢房、大厅、天井、后双厢房、后落。最吸引人的大概就是那片躲在小花园内的海蛎壳墙体了,墙上,海蛎壳整齐地镶嵌着,一片片坚固无比。
5号楼李妙森荷兰式番仔楼也保存较好。大门两侧有红砖拼起来的对联——青峰紫气,龙垵流芳。古厝用四根支撑房屋的柱子来当做排水沟,构思巧妙。69岁的李天赐是如今的房子主人,他说这里曾是电影《潘玉良》拍摄取景处之一。
在隘南,既有这些典型的清代闽南传统院落式民居,也有上世纪初东南亚归国华侨兴建的中西合璧式洋楼。精致的红色外墙砖雕和天花板倒莲花雕饰、独特的西式窗棂使得这些民居别具特色。
中华老字号 社区有三宝
道才巷里有一处开阔的石埕,埕边有一眼水井名“隐泉”,水量充沛,水质清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或许正是这好风水孕育了隘南悠久的人文。来隘南玩,除了走街串巷,逛累了一定要尝尝这里有名的几样小吃。
中华老字号秉正石花膏就不用多说啦,凡是走到天后宫,必然要进去喝上一碗,冰冰凉凉、甜甜爽爽的。天后宫另一侧的正泉茂绿豆饼也同样是中华老字号了,它始创于1857年,早期用煎盘在小巷里制作,1997年有了专卖店。
位于港仔乾旁边的文阿小吃店里的鱼丸可是祖传秘方,味道独特,同样是“中华名小吃”和“中华老字号”,有空一定得来尝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