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论坛,安海,安海招聘,安海人才网,安海房产网,安海新闻,泉州南翼新区,便民车,安海门户社区,安海

查看: 2114|回复: 2
|
泉州港:千年古港被迫改名前后
[复制链接]
|
|

图为泉州港中规模最大的石湖港区
千年古港被改名,将一起打破诸多先例的“蛇吞象”式港口整合案例放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从文件中逐渐消失的“泉州港”
“千年古港的美誉,让泉州人多了一份对家乡建设的热诚。依靠自身强大的民营经济基础,多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港口,一方面是希望最终港口发展起来后可以反哺城市,实现‘以港兴城’;另一方面,是为了不辜负分布在全球泉州乡民对千年古港的期望。”吴有根说。
泉州人发展港口的热忱,让吴有根很佩服。“不像厦门、福州,泉州港的发展全靠自己,而且它是福建省发展最快的港口,比福州的速度还快。”
为了打造港湾型城市,五年来,泉州城市发展从沿江向环湾逐步推进,他们刚刚把市政府办公地址从远离港口的鲤城区,搬迁到距离港口更近的丰泽区海星街。中国航海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等,不久前都在泉州举办过。
就在这座城市的一切都向港口靠拢的时候,福建省交通厅的一纸公文,让众多泉州人的“大港城”梦想破碎。
“港口发展起来了,城市尚未真正因此换回好处,管理权突然被收归到省里,这对泉州来说是不小的打击,也是他们难以接受的原因之一。”福建港口协会秘书长吴有根说。
“可见仍然是我们发展得不够好、不够强大,才会被人给收走。如果我们的实力直接超过厦门,成为福建最大港,肯定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我们在港口发展上,还有很多做得远不如厦门,我们要反思。”一位泉州港口建设的多年参与者不无悲情地对记者说。
从《方案》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整合对泉州来说,并不意味着彻底失去泉州港。按照《方案》设计,省级部门明确上收的,仅仅是港口的行政管理权限。至于港口的税收、经营等,仍归地方所有。
然而,有观察者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港口建设的权责分离,不利于地方政府在发展港口上的积极性。“这种问题在厦门和漳州整合时就已经出现。”福建省港航局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上述人士介绍,港口项目建设涉及海域使用、土地利用、环保、工商、建设、规划等多领域审批环节,《方案》中涉及的行政资源整合,并不包括一些“国字号”的行政环节。实际上,整合最终将诸多审批职能分散于省直属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无形中增加了协调成本和行政的复杂程度,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参与港口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事实上,稍微关注省政府的各种文件、报告的“老官场”们,早已从官方文件的提法中,窥探出湄洲湾与泉州港的地位与得失。
早在2004年末、2005年初,福建走上港口资源整合的道路之时,当时的福建省对港口整合的公开文件中,除了被重点提及要整合的厦门港、福州港之外,湄州湾和泉州港也分别被单独提出,并有着不同定位要求:“湄洲湾南北两岸通过资源整合,建成以液体散货运输为主的枢纽港;泉州港建成以内贸集装箱及满足临海工业需要的货物运输为主的重要港口。”
但是,细观当时福建省提出的“使福建从港口大省向港口强省转变”的具体发展战略,那时的湄洲湾港就已经与厦门湾港、福州港并列,是计划中的“做大做强”的三个港口群之一。泉州港则与漳州港、宁德港并列,被规划为要“培育壮大”的一批港口。
湄洲湾作为主港,泉州港作为副港的趋势,在当时已见端倪。
近年来,“泉州港”出现在省一级官方政府工作报告或战略规划等文件中的概率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词“湄洲湾”。
一位参加了2011年福建省第九次党代会的基层党代表向都市时报记者回忆,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在会上的报告中,对推动港口建设部分的说法是,“重点建设厦门国际航运运输枢纽和湄洲湾主枢纽港,推进以枢纽港、陆地港为龙头的综合交通物流体系……莆田、宁德要发挥港口意识……”泉州港未在文件中有任何提及。
2012年1月12日,福建省省长苏树林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加快形成港口群的描述是,推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福州宁德港完成整合,湄洲湾港整合加快推进……
行政整合先行 资源整合在后
公告一出,福建省交通厅顿时陷入舆论漩涡。该厅多次拒绝记者的采访,无从听其解答各种疑问。
从港口协会网站可知,湄洲湾与福建港口整合,实际也是在全国港口掀起整合潮的背景下进行的。
吴有根介绍,福建的大小港口非常多,省管、地方管、乡管的港口都有,如果各自开发,可能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而码头港口的建设,一旦已经开发,以后要做调整都比较困难。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第一种方式是通过统一规划来发展,严格规定每个地方的发展定位,并要求各地方严格按照自身的规定来发展;第二种方式,也就是福建省选择的方式,是直接将管理权都收归省里,统一管理。“他们可能觉得这种方式更牢靠一些。”吴有根说。
吴透露,宁波—舟山港整合后,其负责人曾来福建考察,当时便对福建这种“先整合行政资源,再进行资源整合”的方式提出疑问。
按照宁波—舟山港整合经验,先进行货源整合后,共同做大做强基础上,行政整合的细节再慢慢商议,可以避免前期行政整合出现问题时,拖延港口经济整合的效率。同样的做法在广西也得到了实践。
“全国港口整合都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多个地方摸索了多种整合方式,每种方式也暂时看不到优劣之分。关键需要当局者明确自身整合的目标与方向,而不仅仅是为了数字上的增减或作秀。”一位港口管理人士对记者说。
吴有根透露,在最初商议泉州港整合方向时,也有人提出将其和南边的厦门一起整合。但后来考虑到江西到莆田铁路的修通,湄洲湾的腹地效应显现,故而泉州、莆田整合方案最终被确定。
“一个港口的发展,优良的天然条件只是一方面,其背后的经济腹地的支撑在某种程度上更重要。”吴有根说。
经济腹地一直是福建港口发展的短板。福建省领导显然非常重视背后江西、湖南等经济腹地的支持。然而观察者认为,江西至莆田铁路修通后,实际以客运为主,货运量远远不够,对湄洲湾港口的支持作用达不到预期。
过去几年,福建省政府组织了几次招商考察,最后发现,湖南的货物由于路途的原因,多数不会选择福建的港口,而是选择直接南下广东。江西亦存在类似情况。
记者发现,湄洲湾港口整合,时常出现各种“文件先于行动”的现象。虽然最终的整合方案已经公布,并明确说明泉州市港口管理局停止运作,新的港口管理局也已经挂牌。然而泉州市港口管理局并未从公布当天就“停业”。内部人士称,他们甚至从未收到来自上面的具体人员调整方案,也没有停业时间表。
都市时报记者从一份内部材料中获悉,湄洲湾港口从2009年挂牌至今,除了上述腹地问题,仍有众多遗留问题未能解决。例如,湄洲湾的基础设施建设竞争力仍然比较落后,湄洲湾南北岸客观上仍然存在着“两个口岸、两个海关、两个检验检疫机构”等等。
众多改革意见石沉大海
如果不是港口的命名引发巨大争议,这场港口整合很可能像其他整合一样,在多数人的视线之外,低调而顺利地走下去。因为一个小小的改名问题引发如此大的风波,这大概是港口改革方案推行者意料之外又措手不及的事情。
一位接近泉州市港口管理局的人士向都市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该局内部人员针对湄洲湾港口的一体化改革,综合了各方建议,陆续通过泉州市委向福建省交通厅提交意见,多达十余次。意见的内容包括港口最终命名问题、行政管理问题、发展目标与最终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弊分析等等。然而,多数意见均石沉大海,鲜见反馈。
当最终方案公布时,人们发现,方案的实质内容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几乎没有改动。记者欲就此采访泉州港口管理局时,处于“待岗”状态中的他们对所有约访均敬而远之。刚刚答应了“只谈经济”的一位负责人,刚放下电话转眼又来电,称得到了上级的噤声指示,婉言取消约见,也没有回答任何问题。
吴有根在接受都市时报记者采访时亦表示,针对港口整合后的最终命名问题,该协会亦有提修改意见,然而未被方案拟定者接受。“根据反馈者的意思,他们认为‘湄洲湾’这一品牌名称也不弱,因为人们会因此联想到另一著名品牌妈祖。但事实上,湄洲湾与妈祖没有什么关系,妈祖所在的湄洲岛位于湄洲湾的北边。在外人眼中,湄洲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莆田。然而他们不知,湄洲湾的南面也是泉州。”
“妈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泉州港,是福建的两大品牌。现在的这种命名方式,是用一个品牌灭掉了另一品牌。”王景贤认为。
“妈祖生在莆田,但赐封在泉州。泉州的海商们将妈祖的信仰传遍祖国南北,成为世界性的海神。泉州是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心,这也是泉州港口海运业高度发展的结果。”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前馆长、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王连茂坐在敞亮的办公室内,缓慢而清晰地介绍着泉州港的辉煌历史。他的身边,摆放着随时可以查阅的古今中外各种典籍,重点字句他还做了记号。
4月2日,王连茂接到一位记者的采访电话,才知道泉州港将被改名一事。“这真是一个不尊重历史、不尊重文化的错误决策!”王连茂说。过去这些天,他热情接待每一位到访的客人,耐心地讲述关于泉州古港的点点滴滴。冷静的言语背后,是他对泉州古港难以掩饰的深厚感情。
“引发关注最多的是名字问题”
据了解,《方案》的征求意见稿,除了送达到泉州市相关政府部门人员,还有一次让泉州全市、各县区领导集体观摩和讨论的机会。
2011年,泉州市代表团审议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方案》征求意见稿亦在审议之列。据参会人员回忆,会议开到将近结束,未见有人就《方案》内容提出异议。
王景贤是在场的四个基层党代表之一,最后一个发言。他站起来,用惯有的洪亮声音做了一番讲述,从泉州港现有的品牌实力、历史含金量和千千万万侨乡的情感寄托三方面,建议《方案》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和尊重泉州港的历史文化传统。“如若违背这样的宗旨,很可能伤害泉州人民和海外侨胞的感情,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反过来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当时我发言后,市里的领导还有附议。省里的领导也过问了这件事。”王景贤一开始认为自己的建议定会被采纳,但是现在,他感叹:“我太天真了,人微言轻。”
据吴有根的观察,决策者积极推动港口整合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可以整合出更多的岸线,从而为临港工业让路。而临港工业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力。以福建省其他两港群整合为例,整合后的宁德港,30万吨深水岸线正在开发。整合后的厦门港深水大港也在建设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整合对一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利的。但是在整合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地方积极性,有步骤地推动港口发展的同时,整合的双方也实现共同发展,是整合前应该积极研究的。现在看来,引发关注最多的是这个名字问题,建议当局考虑民众感受,可参照宁波舟山港的经验,考虑将最终名字改为‘泉州—莆田’港。”吴有根说。
其实,无论是改为“湄洲湾港”还是“泉州—莆田港”,对泉州港来说,都不足以反映它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积淀。在泉州海交馆,陈列着对泉州港从南宋到元朝持续400年间辉煌历史的详细介绍、展示。
“泉州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中华海洋文化所取得的成就。这种历史文化不仅对一座城市,对一个民族来说都是无上的光荣。为何不珍惜,反而要遗弃呢?”这些天来,王连茂反复问着这个问题。
谁能回答他?(记者 周智琛)
2 下一页 分享到: 已转播 21
|
|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
|
|
|
|
|
发表于 2012-4-13 10: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
|
|
|
|
|
发表于 2012-4-14 15: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
|
|
|
|
关闭
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