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论坛,安海,安海招聘,安海人才网,安海房产网,安海新闻,泉州南翼新区,便民车,安海门户社区,安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3938|回复: 2

[漳厦泉新闻] 台史学家受聘福州民俗研究员 称很高兴有新角色(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2 11: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史学家受聘福州民俗研究员 称很高兴有新角色(图)
安海文化风俗
台史学家受聘福州民俗研究员  福州新闻网讯 11日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谢国兴成为福州民俗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的第一天,他与福州民俗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及前来研讨“三坊七巷与台湾”的两岸学者一起,到三坊七巷进行调查。他说:“很高兴自己有了这个新角色。”

  谢国兴,生长于台南,是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擅长台湾社会经济史和台湾民俗史研究,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研究中,他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将历史学家的文献考证和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融为一体,科研成果极丰,曾撰写、出版了《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台南帮:一个台湾本土企业集团的兴起》等7部专著,撰写、发表了《企业发展与台湾经验:一个历史学的研究法》《产业调整与企业经营:光复以来的台湾纺织业》等近50篇论文,编纂、出版了《续修台南市志》《续修澎湖县志:交通志》《续修澎湖县志:卫生志》等8部书稿。

  近些年来,他对台湾民俗活动做了大量研究,发表了《南瀛地区庙会的绕境模式——兼论祭祀圈、信仰圈与交陪境》《宋江阵:台湾庙会文化的特殊传承》等重要论文,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台湾信众极多的一些民间信仰源于福州,这也使得他期待与台湾学界合作,在大陆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福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是福建第一个专门研究闽台民俗的学术机构,创立于2005年,闽江学院副院长、闽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赵麟斌出任所长。成立6年来,福州民俗文化研究所在研究闽台民俗方面取得了突出学术成果,出版了闽台民俗研究系列专著。特别是闽都文化研究会成立之后,他们将民俗研究置于闽都文化研究大框架下,又取得研究突破。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感受到只有闽台学者发挥优势全力合作,才能使闽台民俗研究快速推进。

  正因如此,前天下午谢国兴教授非常高兴地从赵麟斌手中接过“福州民俗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大红聘书,并立即进入角色,他对台湾信众最多“王爷信仰”、“五帝信仰”、“田都元帅信仰”活动做了详尽介绍,并介绍了自己对这些信仰源流的初步研究,决定择日带领所内部分专家来榕与民俗所专家进行课题对接。据了解,民俗所专家也将择机赴台,合作调查福州民俗传播台湾之后的变化。

  (福州晚报记者 刘琳/文 杨勇/摄)

  相关新闻

  首届三坊七巷文化研讨会完成学术总结

  历史说:晚清风流在侯官

  今日言:侯官风流在三坊七巷

  福州新闻网讯 11日中午,以“三坊七巷与台湾”为主题的首届三坊七巷文化研讨会完成学术总结。当天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开始在三坊七巷进行文化人类学调查。主持研讨会学术总结会的福建师范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汪征鲁的开场白,可以说是此次研讨会专家们研讨结果的最简要表述:“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历史上有句话叫‘晚清风流在侯官’,综合这次研讨会大家的意见,三坊七巷可以配得上这样一句话——‘侯官风流在三坊七巷’。”

  此次研讨会由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主办,本报与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市社科联、福州市社科院协办。

  研讨会收到论文71篇

  截至11日中午,此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71篇,其中台湾专家学者共提交论文21篇,创下闽都学术研讨会收到台湾学者论文篇数最高纪录。据了解,这是国内第一次举办专题学术会议,研讨三坊七巷与台湾的关系。

  代表此次研讨会进行学术总结的是福建文史馆馆长卢美松,依其分析归纳,所收论文就内容区分,大体包括榕台关系4个方面:一是文化教育,从教学、书院、刻书、文学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三坊七巷与台湾的历史关系;二是军事,通过探讨海防观、戍台、巡台三个方面,反映了三坊七巷与台湾的军事关系;三是三坊七巷人物与台湾的关系,以大量史料作基础,探讨了三坊七巷人物在台湾开发建设中的主要作用;四是探讨了借鉴台湾文化产业与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加快三坊七巷文化建设。

  本次学术论文6大特点

  卢美松作学术总结时,结合与会专家学者的学术发言和提交的论文,归结出此次研讨会学术上的6大特点:

  一是紧扣主题,注意发掘与展示三坊七巷人物与台湾的关系,主要是对开发、建设、保卫台湾的贡献及其产生的影响。这方面,既探讨了三坊七巷政治、军事、文化名人与台湾的关系,也探讨了大家族与台湾的关系及其在台湾的影响。特别是此次研讨会的人物研究,在关注的范围上有所扩大,既有对大家比较熟悉的严复、沈葆桢、林琴南等三坊七巷人物的研究,还有对大家不太熟悉的林幼春、阮蔡文、何勉、林衡道的研究。还有不少论文集中探讨了三坊七巷家族与台湾的关系,如螺洲陈氏、豫章罗氏、侯官郭氏、永盛梁氏等。

  二是部分论文联系实际,研讨文化建设问题。比如,台湾联合大学信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晁瑞明所撰的《以文创的“四到”、“四能”感知为面相探究三坊七巷文化创意建设与发展》、联合大学信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张陈基、育达商业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胡英麟所撰的《以人为轴的两岸文化互补探讨——以沈葆桢为例》、大仁科大观光系兼文化创意产业所副教授邱春美所撰的《三坊七巷的文创分析》等。

  三是不少论文探讨闽台、榕台关系历史渊源,其中涉及更多人物,如林拱枢、林森、雷石榆、董执谊、甘国宝等。

  四是从雅文化研究角度出发,探讨三坊七巷与台湾的关系。如教育、书院、刻书、诗钟、文学、书画等。比如,福建学者方彦寿在其提供的论文《闽台刻书中心的转移与跨越——以福州南后街为重点的考察》中,以大量史料勾勒了闽台刻书的发展脉络,认为:“闽台刻书发展的重心,经历了从闽北向闽都转移的过程,清代则实现了从‘海西’向‘海东’的跨越。宋明时期的建阳书坊、清代福州的南后街和台南书坊是实现这一历史的转移与跨越的主要代表。”

  五是台湾学者的积极参与,提交论文21篇,表现出他们对这一研究主题的兴趣以及对闽台、榕台关系的研究积累和学术造诣。

  六是一些热心闽台关系研究的专家学者们,都写出了质量较高的文章,发表了有一定深度或独到的见解。比如,黄启权、黄克武、谢国兴、徐心希、何绵山、戴显群、林怡、刘焕云等。谢国兴探讨了福州皮鞋业对台湾现代制鞋业的影响,从产业文化角度探讨了三坊七巷对台湾产业发展的影响,填补了对三坊七巷学术研究的空白;郑子端探讨了福州中医药对台湾业界的影响,视角独特;徐心希、董琨探讨了福州人对台湾办学的贡献,特别是对书院文化的影响,论述了榕人入台、弘扬书院文化、传播学者风范等方面的贡献。


该贴已经同步到 admin的微博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发表于 2011-12-12 14: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2 16: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我喜欢看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上一条 /1 下一条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