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座建筑承担过多种“角色”,先后作为养猪场、食堂、仓库、小庙、公妈厅
“墓碑墙”引人驻足 石狮蚶江镇前垵村这堵屹立半个世纪的墙上全是墓碑 在石狮蚶江镇前垵村,有一座建筑的一堵墙非常特别,墙上的石头几乎全是墓碑。为什么会用墓碑砌墙,墓碑上又有怎样的故事呢?昨日,记者实地采访,揭开这堵墙的神秘面纱。
□早报记者 许小程 许奕梅 通讯员 林文裕 文/图
发现:一堵用墓碑砌成的墙
昨天下午,记者在蚶江文化站长小林的带领下,沿着石狮蚶江镇前土安村曲曲弯弯的石板小路向深处走去,只见两边林立着红砖、泥瓦的建筑。在众多残垣古道中,见到了这堵屹立了半个世纪的“墓碑墙”。墙上的每块石头都有“姓氏”,上面写着林氏祖墓、纪氏祖墓、欧阳氏祖墓……刻录其上。
“其实,以前这座房子有两面墙都是用墓碑砌成的,后来翻修的时候把另一面墙拆了,所以只保留了这一面。”小林说。
缘由:为省钱用墓碑建养猪场
为什么会用墓碑砌墙呢?亲历者揭开了答案。78岁的蚶江人黄杏村作为历史亲历者讲述了“墓碑墙”的来历:原来,“这堵墙建于1958年,是生产队养猪场的一部分。”
据介绍,上世纪50年代,蚶江镇前土安村成立了生产队。随后,“白手起家”的生产队为了生产粮食开垦了很多荒山,延绵百年的祖坟地也被平整,许多古墓被迁走。墓地挖开后墓碑也被遗弃了。黄杏村说:“村里很多墓碑被散落各地,无人问津。”
1958年,生产队为了创收,保障村里的粮食供应,决定建一座养猪场。养猪场址选在一座旧厝,需要经过改造,中间费了不少周折。
“当时实在太穷了,村里连买石头的钱都没有。”黄杏村说,无奈之下,生产队经过商量决定到处收集墓碑砌墙。经各处搜罗,终于收集了足够的石头。村里一些泥瓦工经过三个多月赶工,于1959年顺利竣工,为了讨个吉利,村民特意把墓碑横着放,有两面墙的实体都是不折不扣的墓碑。
身世:先后变身食堂仓库“公妈厅”
与原来解决温饱问题的期望相违,养猪场没有维持多久。饲料、管理等一大堆没有思想准备的问题随即而来,养猪场经营并不顺利,连连亏损,最后被迫关闭。
有趣的是,养猪场随后被改造成生产队的食堂,然而,老厝的食堂“生涯”也没有维持多久,两年后就关门大吉。随后的10多年里,房子变成了生产队的仓库,“除了粮食外,还会堆放生产时的农具。”
改革开放前,生产队解散了,当年的养猪场被划成三份,分给三户林姓人家。20多年前,靠南的那部分被拆除,一户人家建了房子,一面“墓碑墙”随之倒下。而中间那部分则被改造成供奉神灵的小庙。另一部分则一直没有动静,这面“墓碑墙”也得以保留。
后来,这里又变成民间俗称的“公妈厅”,主要是老一辈人过世后摆放灵位和遗像的地方。
价值:多为明清祖墓 见证姓氏发展
“林氏祖墓、蔡氏祖坟、欧阳氏祖坟……”墙上的墓碑大多来源于一些家族的祖墓,“估计墓主人都是当时有名望的人。”墓碑上,以林姓、纪姓最多,这两个姓也是蚶江的主要姓氏。此外,也有很多姓氏在当地已经消失,“蚶江现在已经没有周姓了。”小林对着一块周氏的墓碑说。
黄杏村说,鉴于墓碑都来自于祖坟,听老一辈讲,这些墓碑应该都是明清时期的,有些还更早。
“这些碑很大程度上见证了蚶江姓氏发展的源远流长。”小林说,以林姓来说,蚶江林姓有多个分支,但是有些“流程”已无法考证。墙上错落的“内厝林氏”、“锦江林氏”、“山下林氏”等多个分支,印证了当时“分流”的过程。
除了姓氏研究外,历史也是它不可或缺的价值。在一块“乡饮宾克昌林公墓”中,记者查询发现,乡饮是酒礼宾介。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另一块墓碑上书“修职郎绩卿林公墓”中,修职郎原是古代正八品和从八品文官的散阶,散阶是授予官职时同时授予的虚衔,这就像今天的军衔。而这些称谓今已鲜有人知。
其实,这些古代墓碑,当时除了砌墙外还有其他用处。在这条蜿蜒的石头小道上,有的墓碑用来铺路,有的用来当板凳,这都是当时历史环境造就。当然,除了墓碑外,还有其他古建筑的艺术品“沦陷”,铺路、改造成农具的“古董”亦不在少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