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2370|回复: 3

中国广播网人民网等报道中央苏区保卫战小陶战斗遗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 18: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广播网人民网等报道中央苏区保卫战小陶战斗遗迹


7月20日12:53  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中国广播网发布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记者站记者陈定川、永安台记者管其乾、通讯员张玉生联合采写的消息《福建发现长征前夕中央苏区保卫战小陶战斗遗迹》,稍后,这条消息已被人民网、凤凰网、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等多家全国性的网站转载。




中国广播网发布发的消息如下——

福建永安发现长征前夕中央苏区保卫战小陶战斗遗迹

  中广网福州7月20日消息 (记者陈定川 永安台管其乾、通讯员张玉生)日前,位于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大坡栋南侧和小陶镇寨中村矮岭主峰的两处“天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经军事专业人士根据现场勘察判断,石峰村大坡栋上的天坑是一个营级或连级单位的临时指挥所遗址;而寨中村矮岭主峰的圆盘形“天坑”则是一个军事阵地遗址。



  当地多位老人证实,1934年8月,红一军团一师、二师和红十五师曾在石峰村的衙岭、白粉山和小陶镇与洪田镇交界的石莲山、寨中村的矮岭及其大行贵山上与敌军发生激战,当时国民党军还出动了飞机。这些史实有许多史料印证。



  小陶战斗是一场在中央苏区范围展开的中央苏区保卫战,这次战斗牵制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力量,有利于其他坚持北上抗日的红军主力部队向长汀、宁化和江西于都集结,迟缓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力量向中央苏区核心地区进攻的时间。为其它红军主力部队实行长征、北上抗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管其乾 综合转报)

点击进入人民网浏览这条新闻
http://www.people.com.cn/h/2011/0720/c25408-1-2015519155.html

人民网等报道中央苏区保卫战小陶战斗遗迹.

以下是管其乾采写的深度报道——
福建永安发现长征前夕中央苏区保卫战小陶战斗遗迹   

20117月初,福建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农民吴修余在上山时,在山野上发现了一个“坑”,这个呈圆形的土坑直径约1.5米,深约40厘米,中间还有约5060厘米的小圆墩;圆坑的后面还有一条Y字形的壕沟通往临近山顶的密林。

这是怎样的一个“坑”呢?是地陷形成的“天坑”?还是认为挖出?假设是“天坑”不会有已经长满青苔的锄头或洋镐的痕迹?是村民用来抓捕野兽的陷坑?一点也不像。这个“天坑”是谁挖出来的呢?它有什么用途?

点击观看视频:小陶战斗遗迹见证红军从永安开始长征



山野“天坑”见证红军长征前夕中央苏区保卫战



该村今年65岁的村民民吴修余说:“我爸爸名叫吴玉林,假设在世已经95岁了。当年红军来到我们石峰村时爸爸18岁,听我爸爸讲红军曾在附近的衙岭和对面的白粉山与白军打过战,我猜想这是战壕,是红军挖出来的”。



在这个军事阵地的下方,约三到五米的地方,还有三、四处与刚才的圆形阵地成为扇形呼应的单兵掩体。


这是怎样的一个军事阵地呢?事后,我们请教了一位军事专业人士,他判断,这是一个营级或连级单位的临时指挥所遗址。


这个临时指挥所,属于衙岭战场的一部分,当地人告诉我们,翻过这个在陈坑后的大坡栋的山脊,西南侧的山腰处,有一条小路可通往衙岭和当时敌军驻扎的桐林村。


石峰村原党支部书记管培德告诉笔者:“‘天坑’所在山坡位于陈坑后,小地名叫大坡栋,从这里过黄泥垇、四洲峡,可以到达衙岭,衙岭是当时石峰通往桐林村的唯一一道关隘。当年白军就驻扎在桐林。2006年6月11日,我和本村的党员管树本,由当年85岁的老人吴盛隆的带领,曾到达了衙岭战场遗址”。

管培德所说的吴盛隆老人,解放初期担任过一届村长,是石峰村20多年的老出纳,遗憾的是前两年吴盛隆老人患了脑梗塞,出现了语言障碍。早在2006年6月10日就曾随吴盛隆到过衙岭战斗遗址的石峰村党员管树本告诉笔者:“据吴盛隆老人回忆,1934年8月,红军来到石峰村,当时在我们村的村民吴洪容的带领下,沿着山后的这条小路,达到黄泥垇、四洲峡,到达衙岭,切断了敌人的后路,经过一番激战,红军全歼敌人一个营,活捉了敌营长”。


1934820日第227期发表的《红色中华》第2版《我福建游击队又击溃白军两团》一文证实了吴盛隆老人的现场回忆,报道说:本月12日,敌约两个团向石坊(永安西南)我游击部队进攻,我游击部队与敌激战约三、四小时,结果敌被我军全部击溃,敌四十九团第一营营长梁振文被我活捉,并俘连排以下20余人,缴长短枪20余枝”。
据管树本回忆,20多年前,他和家人在这片山上造林时,还挖出了大量红军留下的子弹壳。


据今年86岁的石峰村村民管灶龙回忆,大批红军来到石峰村时,曾在衙岭和白粉山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当时国民党反动派还出动了飞机,炸弹就落在大坡栋上;红军来到石峰村时,曾在石峰村一座还保存有红军标语的祖厝里给伤员疗伤,“现在石峰村民吴日举盖房子那边有伤员,吴氏祠堂那边也有”,管灶龙说。



管灶龙告诉笔者,他曾目击有不少红军烈士牺牲在石峰村白粉山战斗遗址8公里凉亭附近,“凉亭上有,凉亭下也有”,管灶龙说。

据石峰村民介绍,在石峰村瓦窑头厝正厅的墙上至今还保留着红军把地主的猪杀了分给穷人吃的记录,墙上还有“孔文9斤”的记录,而管灶龙的回忆也验证了这段往事,“我分了一条这么长,我母亲分了一条,孔文也有,在寨栋分,有去的穷人都有”,管灶龙说。


管灶龙回忆说,红军曾在石峰村的寨栋演戏,慰问伤员并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做戏时,做什么戏呢?”笔者问。“哈,就是嗦啦嗦,哆啦哆之类的,其它的我记不住了”,管灶龙说。


今年95岁的冯秀银,1954年入党并当过村妇女主任,冯秀银回忆说她18岁那年,大批红军来到石峰村,“当时来的人多到没有地方住为止,连客厅、地板和屋檐下都睡满了红军战士”,冯秀银说:“当时红军穿得很破,很多红军战士找我补衣服,假设有大的东西需要补还有给我钱”。




冯秀银还描述了当时战斗发生时的情景:“那机关枪、子弹之类,叭叭的,那子弹、铁条,那石磨上落下来,叭地(弹)回去,那正屏柱子上,陷进去的都有”。


冯秀银告诉笔者,她的伯伯罗胜全等4至5位石峰村的贫苦百姓,积极参军参战,帮助红军做向导,他们当中有的安全返回,而罗胜全却从此杳无音信,也不知道是战死沙场还是跟着去当红军了。


原《小陶镇志》副主编赖茂功告诉笔者:“小陶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永安境内进行的一次最大的战役。敌军投入战斗的人员超过万人,敌军三个师,先布置在小陶,是第三师,第九师和八十三师;红军也投入了三个师,红一军团于1934年8月5日至9日,陆续到达小陶和洪田地区,包括红一军团一师,二师,十五师(又称少共国际师)。整个战线涉及永安市小陶和洪田的两个乡镇,以及现罗坊乡的部分村庄,范围涉及二三十公里,统称小陶战斗”。


据《燕江红旗·小陶战斗》一文记载,1934年8月12日,石峰峡衙岭战斗拉开序幕,后我军在从石峰经白粉山往美坂的途中与白军发生了惨烈的遭遇战,战斗持续了5个多小时,敌我双方伤亡均在300人以上。
矮岭主峰,“圆形天坑”见证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在小陶镇大陶洋的寨中村与洪田镇马洪村、小磉村、大窠村等村庄也同样有着许多红军与白军在山上战斗的故事,并且能够找到多处红军留下的战斗遗址。

在距离原大陶初级中学不远的一个山坡上,如今种满了山地西瓜。7月11,站在相对平坦的西瓜地上,原寨中村党员朱昌义告诉笔者:“听老一辈人说,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当年白军的阵地;在我手指的方向,是矮岭,是红军的阵地,再往右一点,是石莲山,也是红军的阵地。1934年8月,红军跟白军在这一带打了一战,相当惨烈”。


7月12日,我们经过长途艰难跋涉,登上了矮岭主峰。到达矮岭主峰后,当地村民用柴刀劈开杂木和杂草,一个椭圆形的“天坑”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矮岭主峰的直径约8到10米。奇怪的是,在这个主峰的顶上,看不到水往低处流的山坡,四周的边缘都用土堆起了一圈约2至3尺厚,高约1至2尺的挡墙。远远看就像一丘田埂很高的水田。说它是水田,又找不到水源,所以,这里也像是一个“天坑”。是一个圆盘形的“天坑”。是谁在这里挖下这个“天坑”呢?
随同我们赶到矮岭主峰的永安民间文史收藏家安孝义先生分析认为,这里应是矮岭主峰山的红军阵地。



据1994年2月出版的《燕江红旗·小陶战斗》一文记载,1934年8月18日至20日,红一军团主力一师在矮岭附近的石莲山上与敌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8月22日凌晨,红一军团一师在矮岭及其附近的大行贵山,与敌军发生了激战。文中记载:“矮岭地势险峻,占据其地可以扼守小陶与永安的交通要道。敌九师在其迫击炮火的的掩护下,沿着山脊强攻,红一军团凭借地势,边打边撤,扼守矮岭主峰”。“矮岭主峰红军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敌我双方肉搏六七次,相持9个小时,最后,红一军团完成了掩护任务,撤下矮岭”。

据《燕江红旗·小陶战斗》一文记载,矮岭及其周边的战斗,敌我双方的伤亡都在500人以上。


在完成了中央军委交给的阻击任务之后,我红一军团主力于8月22日晚,主动撤出矮岭阵地,并全部渡过马洪渡口;后向磉溪、界头、盘古石、垇头、长美、石峰一带汇拢。


在马洪村上坪自然村的一幢老厝里,至今还保留了不少红军标语,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的红十五师临时指挥所就设在马洪村。


廖宜淼是洪田镇马洪村的村民,他今年94岁。红一军团主力来到马洪村那年,他正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看到红军在马洪、小磉等村写下的大量的红军标语后,廖宜淼知道红军是工农的武装,穷人的队伍,所以,他成了红一军团主力以矮岭为阵地攻打大陶洋时的向导。


廖宜淼告诉笔者,参加矮岭战斗攻打驻扎在大陶洋白军的红军战士很多,他的任务就是给红军带路去攻打驻扎在大陶洋的白军。当笔者问廖宜淼:“你给红军带路带了几个村?”时,老人说:“只在小磉、半岭和矮岭来回;我的任务就是带路,去打驻在大陶洋的白军”。


廖宜淼说,矮岭战斗,国民党也动用了飞机:“那飞机飞得低低的,冲下来。俺抬起头来看一下,班长把我这样按下去,怕我危险,保护我”。


廖宜淼告诉笔者,矮岭战斗,牺牲的红军战士很多。“那连长从山上下来啊,看到看到牺牲了这么多红军战士,头都这样摇就是了,连长也很伤心哦,眼泪都滴啊”,廖宜淼说。


采访中,我们在小陶镇石峰村、小陶村、吴地村和洪田镇的马洪村、小磉村等许多村庄里看见了累计有数百条的红军标语。在红军标语中,这些内容格外引人注目:“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工农群众起来建立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工农群众起来,收割地主豪绅的谷子”。
小陶镇石峰村的老党员冯秀银告诉笔者:“小陶这一带,红军都来了好几次啊,还在这里发动群众起来打土豪。红军在 1934年农历七月初九这次来到石峰村时,包括周边的高际坑、垇头、长美的红军都是吃俺这石峰的谷子,红军都是自己打谷子”。


廖宜淼说,他不仅亲眼目睹了红军在小磉村书写红军标语,还目睹了红军在小磉村收割地主豪绅谷子的场景,“哪一家人更有钱,就割哪一家人田里的谷子,小磉村有个叫林炳的有钱人,他的稻田就被红军割了”。


廖宜淼说,红军对穷人不错。由于战乱,一些百姓躲到山上避难,红军发现一个小脚女人在山上饿得发昏后,主动把这个妇女背回家。“红军对老百姓当然好喽,不会走的背她走”,廖宜淼说。


廖宜淼说,红军还给他红军服穿,给他一支枪,由于他患有血吸虫病,因此没法跟上队伍。“后来到了长川,我的脚就不会走了。红军班长说‘我背你走’,我说‘你背我有什么用呢?我这么大的人,背不出头啊’”。廖宜淼返乡时,红军还给了他一张字条,让他康复后,再去找红军。廖宜淼的脚略为好转后,曾去了闽西找红军,遗憾的是到了连城菇田就被大刀会的团伙拦住了。


永安市民间文史收藏家安孝义先生告诉笔者:小陶战斗是一场在中央苏区范围展开的中央苏区保卫战,这次战斗牵制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力量,有利于其他坚持北上抗日的红军主力部队向长汀、宁化和江西于都集结,迟缓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力量向中央苏区核心地区进攻的时间。为其它红军主力部队实行长征、北上抗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发表于 2011-8-3 03: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楼主的帖子,我陷入了严肃的思考中。我认为,如果不把楼主的帖子顶上去,就是对真理的一种背叛,就是对谬论的极大妥协。因此,我决定义无返顾地顶了!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4 06: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班了~~~还是回一个~~~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4 20: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我喜欢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
<STRONG><FONT color=#0000ff size=4>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FONT></STRO ...
关注【安海论坛】官方公众微信,咱厝新闻先知道,可直接爆料身边各类突发事件,赢话费

查看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