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论坛,安海,安海招聘,安海人才网,安海房产网,安海新闻,泉州南翼新区,便民车,安海门户社区,安海

查看: 1630|回复: 2
|
[荐] 泛滥的评奖败坏教育风气
[复制链接]
|
|
一等奖174篇,二等奖5686篇,三等奖11788。这是某省“中小学优秀论文评选”的结果,全省28000多名教师,获奖率达63.03%。这还不是“最牛”的,另一个省级协会的奖项,评出568个一等奖。(新华日报12月29日)
这样的评奖,就从获奖的数量看,就知含金量不高。只要报奖者和报奖者所在机构,稍有常识,都不可能参加获奖比例如此高的评奖,也不会把这样的奖励真当一回事。甚至还会以获得这样的奖而感羞耻。
这当然是从奖励本身的价值来分析。可问题是,当下,无论是报奖者,还是报奖者所在单位,在乎的却不是这些,他们关心的是,能不能获得奖项——对于个体来说,如果能捧回一等奖,那么,在考核、晋升中,就有了可资展示的业绩,而对于集体来说,如果教师们纷纷捧回一等奖、二等奖,这不是也可装点学校的门面吗?他们才不管同时获得一等奖的人有多少呢!
在这种情况,就是明明知道获奖比例很高,获奖人数很多,大家也心照不宣,都装着认为是拿到一个价值极高的大奖。于是出现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现象:如果一个教育评比,设立的奖项不多,获奖比例很低,报奖者极少;反之,如果一个评比,事先透露获奖比例很高,报送材料者,人人都有奖,那么,此奖必定人气很高。这种怪异的思维,给各类评奖极大的生存空间,甚至催生出评奖经济——以“报奖费”50元计,2.8万人,就达到140万。除去评审专家费、证书工本费,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可以想见,面对如此旺盛的“获奖需求”,举办奖励,又是那么容易,在“各取所需、资源共享”之中,评奖势必成泛滥之势。但从目前情形看,没有刹车、减少奖励的迹象。即便在舆论的批评声中,政府部门退出评审、评价,一些行业协会,会及时跟上,而相比政府部门来说,行业协会举办评审、评奖,名正言顺。按照目前的态势,评奖行业的发展前景大好。所谓“奖多不压身”,一些中小学领导,恨不得在学校里专门办一个陈列室,把奖状、奖杯摆满。
可能有人质疑,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感觉上是这样。可是,如果上级领导视察,领导会知道其中行情吗?如果学校互访,大家心知肚明,谁会揭穿呢?而在学校向家长展示办学业绩时,有多少家长会知道这个行业评奖的水深呢?
评奖的泛滥,根源在于目前的中小学评价,总体而言还是行政评价,而行政在乎的是短期的政绩、业绩,因此,各种名目繁多的评奖正迎合了这种需要。以前行政评估、评审过多,使学校不堪重负,但来自行政的评价,事后总成为学校的荣誉,这就反映出办学者追求政绩的心态。本来,随着行政评价、评审的减少,教育引入社会中介机构的评价,是一种发展趋势,但很显然,这在行政和利益因素的纠缠中,发生了严重的变异。从获奖中,难以感受教育、学校的进步,而是教育和学校风气的败坏。
遏制评奖的泛滥,需要中小学的办学,摆脱行政因素的过多干扰,在校内推行教师同行评价,在这种评价体系中,评价标准才会回到教育本身,而不是只关注一些外在的数量指标。另外,作为社会中介机构,必须意识到,只有树立公信力,才能获得长远的生存。那些只图当下赚一票的行业中介组织,会因为评奖的泛滥,而变得很烂,迟早会失去生存的价值。
|
|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
|
|
|
|
|
发表于 2012-2-6 01: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
|
|
|
|
|
发表于 2012-2-6 01: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
|
|
|
|
关闭
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