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失足少女若小安又在网上火爆了一把。只可惜,这次的失足少女又是一次骗局,活生生的一个“若小安”,不仅不是风尘女子,而且竟然是一位已婚男士,而若小安本人的经历,也不过是外国文学作品的模仿而已。这两年,网上涌现出太多的失足少女案例,广大网友关心“失足少女”们的故事,更期待在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中发掘出什么惊天大案。只可惜这些失足少女不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就是被人报复的受害者,不能够满足网友们的好奇心。此时此刻,或许会有网友有类似的疑问,还有多少个失足少女等待网友去营救?
经常上网的朋友都明白,若小安只是近期众多网络谣言中的一个,只不过因为加进了一些情色的元素,就变得十分有吸引力。特别是对于男性网友而言,一个若小安,就足以让大家如痴如醉了。回想前两年的闫德利事件,不也是类似的过程吗?都是相类似的失足少女题材,都是自曝辛酸血泪史……真可以用“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来形容。可惜,网友们的兴奋点不在于谣言被戳破的那一刻,而在于谣言描绘的虚假故事之中,他们更愿意沉醉在那种真真假假的虚幻之中,而不愿意生活在一个清醒的状态下。
其实,如果换个角度思考,我们就会发现。网络谣言或者说网络情色内容能够在网上出现,能够有欺骗性和吸引力,就是由于有网友乐于相信或者说热衷于此内容。若小安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不仅仅是由于情色或者色情故事的吸引力。更是缘于网友愿意了解这些徘徊在主流社会之外的故事。这些年,许多朋友不相信电视里放的,不愿意接受报纸里写的,听不进去广播里说的,就愿意相信网上的看到的流言蜚语。网上的东西越离奇,越有颠覆性,越有叛逆思想,越有冲击力,他们就越愿意相信。
在我看来,网友愿意相信网上传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误把网络监督同网络谣言相混淆。这种混淆并不是出于网友主动的混淆,而是由于信息缺失所造成的混淆。面对网上的各色暴料信息,网友们无法分辩真伪。在这种条件下,网友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意信其无,所以一遇到机会就是穷追猛打,真有“宁可错杀一千,绝不庭一个”的气势。但是,殊不知这种网络监督的作用有可能被他人利用,恰恰成为网络谣言的滋生地。许多不法之徒,也正是利用了网民的好奇心和正义感,而编造出一段又一段谎言。
其实,网络监督无可厚非,社会各个方面也需要网络监督发挥作用。网络监督并不可怕,有效的监督可以维护社会的公正,可以杜绝丑恶行为的发生,可以让罪恶暴露在光天化日和众目睽睽之下。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够让监督成为无中生有,更不要让客观的监督变成一种主观的臆断。否则,这种所谓的监督比谣言更加可怕。一旦网络监督成为恶意中伤的借口,成为诽谤的避风港,那么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当事人本身,还有广大网民的责任心和社会的正义感,那种损失绝对不是追究几个责任人所能够弥补的
该贴已经同步到 admin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