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 内坑亭顶村看“练枪星
五月初五 内坑亭顶村看“练枪星”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厝边知礼俗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咱厝人讲究礼俗,一年24个节气,个个风俗都不同,特别在老一辈晋江人眼中,传统风俗不得有丝毫差池,可是有许多习俗在传承中渐渐被人忽视。即日起,晋江经济报推出专栏“厝边知礼俗”,和大家一起翻翻晋江风俗这本“老黄历”。
就说端午节吧,除了各地共有的赛龙舟、包粽子、挂蒲艾等风俗外,还有拍胸舞、“嗦啰嗹”、海上抓鸭、泼水节等比?广为人知的特色民俗。今天,小记要给厝边们介绍一个很多人都没听说?的端午民俗,那就是内坑亭顶村的“练枪星”。
端午节
到内坑亭顶村看“练枪星”
说起泉州端午节的奇风异俗,自然不能漏掉晋江内坑亭顶村的“练枪星”。
亭顶村,是位于古代“十三省官路”边的一个村落。以往,每年端午节下午,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地来到该村一个叫后壁埔的地方,?看“练枪星”表演。
表演之前,主事者在后壁埔选择一株两人合抱的松柏树,在树干的适当高度用黄泥土涂出一个碗口大的靶,靶中央安放一片榕树叶作为靶心。参赛者手持旧式鸟枪,身背火药袋,按照规定的谱路,在空地上表演各种射击动作,那轻盈矫健的身影、百步穿杨的技巧,博得?众一阵阵喝彩声。
晋江风俗专家周仪扬吿诉记者,“练枪星”谱路吸收、融汇了梨园戏的程步程序、武术中的套路及南曲中的音乐形象,因此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独具一格。他还整理出15种至今尙未失传的“练枪星”谱路,如“七步颠”、“嘉礼跳”、“客鸟?枝”、“洞宾佩剑”、“铁拐醉酒”等。
相关链接
端 午 节(一)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甚多,归纳起来,大致有六说:一说是龙的节日;二说是爱国诗人屈原的忌日;三说是纪念春秋时期的大将伍子胥,属吴楚一带风俗;四说是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流行于山西一带;五说是纪念会稽小女曹娥投江寻父的壮举,属浙江风俗;六说来自季节变化引起的五月五日恶月、恶日的巫术习俗。以上各说,各本其源,但大都有相对的地域性和局限性,以其影响力和认同度为基础,大致可以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和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驱避三说。
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敎育》列举了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他在《端午节的历史敎育》一文中论述:“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那时还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一切,表面上虽很热闹,骨子里却只是在一副战栗的心情下,吁求着生命的保障。所以从冷眼旁?者看来,实在是很悲的,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这也为后来端午节以“龙舟竞渡”和“角黍投江”纪念屈原埋下关联事象的伏笔。
晋江的端午节有以下习俗:亭顶练星、包粽子、驱疫辟邪、安海“嗦啰嗹”、煎补天、深沪搁桡、水上抓鸭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