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去年11月19日,晋江安海 浦边与庄头两村握手言和,破除了一百多年来“互不通婚”的“毒誓”。这一举动,引起坊间热议。而早在2007年9月20日,东石萧下与井林两村就率先打破坚冰,改变了150多年互不通婚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晋江目前尚有20多个村庄互不通婚。但随着观念的转变,这看似坚不可摧的禁锢开始动摇。
本报记者 胡志法 张思博 秦越 文/图
晋江东石萧下与井林两村交界处2008年落成的“和谐亭”,是两村破除150多年“互不通婚”禁锢的最好见证。
“现在两村房子已基本连接在一起,不见当初"楚河汉界"。”井林村村委会主任许金锁说,这几年来,井林与萧下两村的村民交往日益频繁,已有好几对年轻男女喜结连理,过着幸福的生活。
探寻:20多村仍“互不通婚”
由于晋江还有多少村庄互不通婚没有正式的官方统计,记者日前通过走访晋江一些老人会和宗祠获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晋江还有20多个村庄“互不通婚”。东石萧下与井林两村率先打破禁锢,无疑已在晋江打开“融冰旅程”。而日前安海浦边与庄头两村又摒弃前嫌,此间不少人认为,其实,“互不通婚”的坚冰并非“坚不可摧”,已有开始融化的迹象。
记者走访中了解到,目前东石还“互不通婚”的村庄有郭岑与白沙、龟湖与浦头,潘径和张厝等十四个,安海还有后蔡与庄头、梧山与灵水(原属安海)等十多个村庄。
记者从上述村庄老人会或宗祠得知,“互不通婚”说法的产生有多个版本,但多数人的观点倾向于“这是早年封建械斗后立下的"毒誓"。不过这些涉及村庄几乎没有留下当年械斗的历史记载,有的无从考证,仅仅是通过代代口口相传至今。
“父辈们曾流传,在清朝末年,郭岑与白沙村为争夺海地,发生数年的械斗,致伤人命。此后,两村关系恶化,祖辈宣誓立言不通婚嫁娶。”今年70多岁的郭岑村杨大爷介绍,这次历经数年的海斗是否有历史记载并不清楚,但目前立在郭岑村福庆庙的碑记可以作为见证。据悉,这块碑记立于清朝同治七年,呼吁村民摒弃前嫌,告诫后人不得再与白沙人争斗。1955年,郭岑村造一条海堤大道跨海直接白沙村,双方关系开始逐步缓和,但两村“互不通婚”的坚冰还未能融化。
据《泉州市志》记载,晋江沿海械斗之风大约始于明代, 盛于清代。沿海宗族械斗的规模, 小者邻族邻村相斗, 大者联乡甚至跨县械斗。有的同族联合, 有的较弱族姓则干脆团结起来与某些势力强大的家族械斗。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罗庆泗副教授分析指出,这些宗族封建械斗的原因主要有争土田、水利; 争码头、港湾;争风水、坟地及迎神赛会等。一次宗族械斗足以使两族变成世仇, 代代相传难以平息。“互不通婚”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立下的“毒誓”,并祸害至今。
期待:打破禁锢倡导新风
记者走访上述“互不通婚”村庄了解到,很多村民对这个“毒誓”的了解大多来自父辈。“不通婚说”几乎成了“咒语”,让涉及村庄的不少年轻男女最终未能走到一起。
“从我六七岁记事起,村里就没有人跟白沙的人结过亲。现在,虽然两个村子上的人来往颇多,也难免村里的少男少女们生出感情来,但至今仍没有人违背祖训结婚。”东石郭岑村一老人说,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两村互不通婚的观念,即使现在孩子的父母同意,族人也不会同意。
受访的不少年轻人表示,没经过族人同意而结婚,在村里会被孤立,甚至被歧视。但是他们也不愿放弃,他们认为时间会改变一切传统观念,“毒誓”是先人立下,有的甚至无从考证,所以这些规矩也是可以改变的。
破冰:政府主导 民间沟通
“互不通婚”是封建械斗留下的陋习,但两村的传统意识却产生了一定的约束力。一直以来,不少社会热心人士为破除这一禁锢而努力。
安海浦边村老人会会长许荣旋说,因为这个老规矩而被“棒打鸳鸯”的有情人不知有多少对。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信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只要两人谈得来,结婚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权干涉。“是需要改变的时候了!”许荣旋说。
“如果有人牵头,有的村庄恢复互相通婚已经是水到渠成!”曾经倡导东石萧下与井林恢复通婚的萧辉玑老先生说,经过此前的探索,他总结出经验,那就是民间团体比如老人会等出来协调沟通非常重要,然后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牵头主导,涉及村庄双方代表坐下来谈,恢复通婚并不是没有可能。对于东石还有十四个村庄“互不通婚”,萧辉玑建议,现在不能一个村一个村突破,而是要“一揽子”全面搞定,达到全面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现在几乎没人敢公开站出来反对,这已是大势所趋!”萧辉玑很有信心。
晋江市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已注意到民间关于破除部分村庄“互不通婚”禁锢的呼声,将在适当时候组织相关村村民代表座谈会,共同推动破除坚冰,促进双方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作者:胡志法 张思博 秦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