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经济报10月8日讯(记者 傅淑瑜 秦越 文/图)深埋于地底、纵横交错的下水道网,犹如城市的肠道,必须定期及时清理,才能保证城市的美好环境。而清理工作就落在一个以中年人为主的群体身上,他们就是默默无闻的清淤工……
王友丁从污水井内吊出一桶桶的淤泥,他的身旁,灯泡、饮料瓶、包装袋、砖块和淤泥混在一起,已堆成一座小山。从窄小的污水井口往下看,只见乌黑的下水道内,李万友正将铲出的淤泥装进桶里。他们是一对临时搭档,一人一天轮岗下井清淤。
约半个小时后,李万友从污水井内回到地面透气,因为井下又闷又热。
“最怕遇上台风天,一下暴雨我们就神经紧绷,不敢有半点懈怠。”李万友说,一遇上暴雨天,他们就得全员“守夜”。一旦出现淤堵情况,他们得立马出动,将淤堵的管道疏通。雨水较多的月份,就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
十多分钟后,李万友结束了短暂的休息,重新下井,回到了他的“工作室”。
这份工作,60岁的王友丁坚持了10年。他说,刚开始下井被臭气熏得受不了,坚持了两三个月才慢慢习惯。“完全适应后,在井下就闻不到臭味了。”王友丁说。
10年的清淤工作,让王友丁总结了不少经验,他说,污水井内,因为长期封闭,加上污水里含有各种物质,会产生沼气等有毒气体,不明情况的新手盲目下井,可能出现晕厥状况。再者,井下还可能埋有煤气管等其他管道,因此,清淤时切忌使蛮力,如果不小心捅破,就可能发生危险。
中午11时30分,他们结束了上午的工作。王友丁在井口挂上网,并在井边摆上警示标志。几名工人用清水将工作服和喷溅到脸上的污泥清洗干净。记者发现,在这群工人中,有一张相对年轻的面孔,他就是危福星。
11时50分,危福星搭着工作队的拖拉机“专送车”,回到位于高霞社区的家中。来自江西鹰潭的他,与妻子和5岁的儿子租住在一座瓦房内。出租屋里的其他房间,还住着另外3户老乡,一间10多平方米大小的房间,是他们的公共厨房,炒茄子、花菜,丸子汤是妻子准备好的午餐。吃完午饭后,危福星稍作休息。13时40分,他来到家附近的路口,等着工作队的“专送车”到来。
“年轻人嫌脏,都不愿意做这样的工作。”危福星说,他今年38岁,是队里最小的。在他们这支20多人的队伍里,中年人居多,年龄最大的60多岁。而在晋江市区,像他们一样的“清道夫”有上百人。
作为一名清淤工,危福星说,只要勤快,不怕没活干,收入也比较稳定,他喜欢这份工作,靠着自己和妻子打工,他们在老家已经盖起了3层的毛胚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