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论坛,安海,安海招聘,安海人才网,安海房产网,安海新闻,泉州南翼新区,便民车,安海门户社区,安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4310|回复: 0

陶少鸿:写小说是审美需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6 15: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陶少鸿:写小说是审美需要<br /> <br />《三湘人物周刊》2009年9月11日            记者涂莉  实习生李林/  摄影龙阿辉  <br />  <br />    有人评价陶少鸿的经历是“从小学到大学,从工人到作家”。他的前半生可由若干个八年来概括:自12岁起,第一个八年,他从县城下放在安化石蛙溪老家务农,学得一手好农活,当他作为知青招工离开农村的时候,生产队长叹息“可惜了一个好劳力”;第二个八年,他在湖南省资江氮肥厂当工人,并开始在《湖南日报》、《湘江文艺》上陆续发表一些作品;第三个八年,他到桃源县文联,在这里他写出了代表作《梦生子》,并走进了鲁迅文学院和西北大学作家班。38岁,他调入常德市文联,相继创作了一批如长篇小说《梦土》、《花枝乱颤》等颇有影响的作品。<br />    眼前的陶少鸿穿着一件很随意的T恤,以他自认为最舒服的姿势歪在沙发上,一脸书生气,很难想象出那部将农民生活状态刻画得细致入微,后获得茅盾文学奖提名的长篇小说《梦土》出自他的手笔。“写完一部东西,敲完最后一个句号,是我最喜悦的时候。好像自己走完了一段路,接着躺在沙发上长吁一口气,这种状态才是最舒服的。”他说。<br /> <br />    “可惜了一个好劳力”<br />    2009年7月11日,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那一年,早稻》开机仪式及新闻发布会在常德市举行。摄制组一行50多人和拍摄过《黄飞鸿》、《碟海计中计》的香港著名摄影师林国华济济一堂,共同为影片造势。陶少鸿坐在台下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这部15年前由他完成的小说,曾被人买去改编权却没能改编拍摄,如今经由他自己亲手编剧,被挂牌于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制作基地搬上银幕。“编戏的看演戏的,”他笑着说。<br />    早几年,根据陶少鸿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荷香》和即将开拍、同样以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冲喜》同样都是农村题材。很多人惊异于一个生活在城市的作家对农村的了解度。而这,要从陶少鸿12岁起的第一个8年说起。<br />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陶少鸿在安化县供电公司工作的父亲被打成了“走资派”,受此牵连,陶少鸿和母亲、弟弟被下放到安化县乡下老家石蛙溪。那一年,陶少鸿12岁,正读小学五年级,他没想到在接下来的八年,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将在那个小山村度过。<br />    两年后,母亲和弟弟落实政策回城。14岁的陶少鸿正好赶上“知识青年”的正常下放年龄,于是,他就地转为知青。其间,他曾有过一段短暂的中学经历。那时,他刚到乡下一所初中上了两个月初一,父亲恰好被押到学校所在的公社批斗。同学嘲笑他是“走资派的狗崽子”,倔强的陶少鸿不甘受辱,一气之下,挑起铺盖卷回到石蛙溪老家,他的中学生涯在此画上句号。<br />    从14岁到20岁,陶少鸿开始了一个人的务农生活。“那时知青下放都是一个个的知青点,十几个到三十几个人,有人做饭、有人洗衣服,大家一起生活。因为我是就地转为知青的,所以村里就我一个”。<br />    洗衣、做饭、种地、耕田,或是伐木、放排、修铁路、打隧道、筑水库……他什么都得做,渐渐地,他成了村民眼中的“壮后生、强劳力”:“给我一块水田,我就能种出稻谷来,从育种、插秧、耕田、收割,所有的活我都能干。后来20岁招工走的时候,当时的生产队长对我说,‘可惜了一个好劳力,你要不走的话,明年的生产队长准备让你来当的’’。<br />    一个人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知青生涯中,陶少鸿最喜欢的事莫过于派公活。“那时派公活就是指修水库、打隧道等,凡有机会我全部都去。因为工地上不用自己做饭,而且有很多人,很热闹,不至于太寂寞。”陶少鸿至今记忆犹新。<br />    一个人的乡下生活,陪伴陶少鸿的只有石蛙溪老屋和一套《毛泽东选集》。更多的时候,他独自坐在溪边,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晚上无聊时则翻翻毛选四卷。当然不是企图“政治进步”,而仅为打发时光。<br />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后有许多有关事件的注释,如辽沈战役等,我那时就根据这个来想这些仗都是怎么打的,这就是我的精神食粮。山上的风景很好,我喜欢工间歇息时望着远方的风景发呆,沉浸在忧伤的想象里;我也喜欢听乡亲们随意而无忌的口头文学。我是个孤寂的人,可能正是这长时间的孤寂慢慢激发了我生命中最深层的东西吧。我潜意识里是爱好文学的。”<br /> <br />    从工人到作家<br />    陶少鸿的第二个8年在湖南省资江氮肥厂度过。从这里,他找到了文学,或者说文学找到了他,他逐渐走上了文学道路。<br />    到工厂后,陶少鸿惊异地发现工厂竟然有图书室,而且里面的书还不少。“我当时就像一头饿极了的牛扑到草地上,在文学上恶补,也不图什么,也不管拿的是什么书,那里大概有几千册书吧,稍有名气的文学书我几乎全看了。”后来随着去的次数日渐增多,图书管理员记住了这个好学的小伙子。但凡有新书来,她会将书先放在柜子里留着,待陶少鸿借去看过之后再上架。<br />    跟其他作家不同的是,陶少鸿的创作梦想最初发端于黑板报。在车间当团支部宣传委员的陶少鸿,每周都有出黑板报的任务。当手头材料无法填满整个黑板时,他就随意写几行小诗填补空白。他也曾偷偷地给《湖南日报》副刊投过稿,但都石沉大海。<br />    时在省里小有名气的剧作家蒋经成被下放到在冷水江市文化馆当文学专干。有一次,蒋经成到陶少鸿所在的工厂公干,偶然从墙报上发现那些诗行,便将陶少鸿的名字报到市文化馆文学创作学习班。对于陶少鸿而言,他生平第一次找到了组织——市文化馆。<br />    市文化馆举办学习班,就是将爱好文学的人聚集起来畅谈、写稿,并不组织培训。“蒋老师每天都要和我聊聊天,还悄悄地塞给我两本稿纸——别人都只给一本。他还特别对我谴词造句的能力表示赞赏,并由此判断我读过很多书。为了回报他的青睐,我写作上特别努力。”学习班结束时,蒋经成从陶少鸿的十来首诗歌中选了几首推荐到当时全省唯一的文学刊物——《湘江文艺》。1977年《湘江文艺》第五期刊登的《当九月九日走进我们车间》小诗,便是陶少鸿的诗歌处女作。<br />    此后,陶少鸿开始踊跃给《湖南日报》副刊等投稿,写作劲头也越来越足。<br />    当工人的经历自然地会影响到他的创作。陶少鸿几年前创作的小说《绝响》《情难独钟》等都源自这8年的感受。有人形容他是“从工人到作家”,陶少鸿辩解道,“其实我写乡土小说是最有感觉的。在青春期,当我打着赤脚在田间耕作的时候,我感觉人的生命和大自然连接得那么紧密,这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我觉得一个人有了一个乡下的童年或是少年,他对生命的感觉才不一样,才能感悟到人生命深处的那种东西。”<br />    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给了陶少鸿独特的审美感受,以至于后来他无论创作什么题材的小说,审美情趣都被摆在第一考虑位置。而这,也许是他区别于别人的根本。陶少鸿喜欢创作文学所带来的想象的空间。“其实也没有刻意地非要想当作家,但就是不停写,喜欢写,沉浸在那种情境当中,慢慢地就走上这条路了。加上发表比较顺利,那兴趣就更大了,好像心里还是有点小小的满足感。人有时候就像西方哲学家说的——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文学就满足了我的这种需要吧。”<br />    陶少鸿曾有一次上大学的机会。70年代末中央戏剧学院要在湖南招收戏剧文学专业方面的考生,招生简章注明特别重视考生的创作实力。这对陶少鸿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其实我的大学梦要比我的文学梦明确得多,强烈得多。他们要考创作能力,我很有信心。”后来他报了名,中戏也来了信要他参加复试,但因有人设置障碍,不给开具介绍信而没有去成。这成了陶少鸿人生的一大遗憾。好在人生中“第三个8年”,他去了西北大学作家班,终圆大学梦。<br /> <br />    大学梦圆得《梦土》<br />    1983年,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陶少鸿被调入常德市桃源县物资局工作。一年后,恰逢桃源县文联成立,在原单位经常写东西的陶少鸿顺理成章地进入文联。在这里,他创作了颇有影响的中篇小说《梦生子》等一批中短篇小说,也是在这里,他先被省作协推荐去鲁迅文学院进修,继而考进了西北大学作家班。<br />西北大学两年的大学生活,是陶少鸿一生中难以磨灭的记忆。那两年,他和一帮有着同样上山下乡经历的同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那些同学经历都差不多,都下过乡,都是家庭受过冲击的。但是一改革开放,我们反而是受益的,因为我们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刚好我们又接触到了各种新的文艺思潮,就是说在一个恰当的时候受到了恰当的教育。”<br />    这之后,陶少鸿创作了长篇小说《梦土》。作品共分上、下卷70万字,一经推出便获得 “毛泽东文学奖”和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后还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终评。小说主要围绕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展开,横跨1904年到1984年,阐述了几个家族的兴衰演变。这部小说集中了陶少鸿对农民生活、农民命运和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全部思考。“这部小说受益于我的8年农民生涯。中国这一块很有意思,你仔细想: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它始终是围绕土地的关系来进行的。不管什么年代农民闹革命,他就是想要一块地,就是想把以前那种不公平的社会关系打翻,使得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农民想要买田置地,发家致富,这对他们来说是终身的梦想,所以我的小说叫梦土。”<br />    《梦土》之后,陶少鸿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长篇小说:“随着年龄增大和阅历增多,中短篇已经容纳不下我对整个世界、人生的把握。写长篇就要求一个作家有一个大局观,就像在战场上,作家是一个指挥官,将自己所有的感悟有机地融合到一块。当然,艺术形式本无高下之分,如果能把短篇写好,也是很不容易的。”<br />    在桃源县度过人生的“第三个8年”后,38岁的陶少鸿调入了常德市文联。进入新世纪,陶少鸿的创作领域开始涉及官场。长篇小说《花枝乱颤》自出版至今,在新浪总图书排行榜上仍是44名,点击量已达到五千多万次。陶少鸿说这部小说绝不是迎合市场,而同样是一种审美的需要。著名评论家贺绍俊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是:官场小说表述了人民对于政治的知情权和监察权的强烈诉求,但不要媚俗的官场小说而要标高的官场小说。《花枝乱颤》属于后者,且有新的开拓。袁真(书中人物)身上的浩然正气上承中国士大夫的清流遗风,远接西方现代思想的独立精神,表达了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精神期待。因为这种精神期待,人民才会在生活中获得希望。<br />    两年前,陶少鸿主动打报告从常德市文联副主席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他说想多给自己一点自由,多做点自已喜欢的事,哪怕那事有多么的随性随意。现在每过一两个月,他都会毫无计划地突然去旅行,用他的话形容——必须要出去“放风”。<br />    在散文《我是谁》中,陶少鸿这样写道:“作家是我喜欢的职业,这一辈子不想再跳槽干别的。我是一个从事自己爱好的事业的幸运的家伙,我是一个背负着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靠舞文弄墨而活着,并力图活得有尊严的人。”<br /><br /><br /><br /><blockquote class="blockquote">From: http://www&#46;kananhua&#46;cn/read-htm-tid-774-fpage-2&#46;html  Powered by PHPWind&#46;com</blockquote>
默认签名:关注【安海论坛】 ah77177 微信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关注官方微信扫一扫上一条 /1 下一条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