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心招生骗子开始忽悠了罗天柱
在每年高考过后的一段时间里,不少家长纷纷通过各种关系为孩子找门路,在榜的想进个好学校,挑个好专业;落榜的想用钞票铺路走进高校之门。对这一现象本身,我不想评头品足,要说的是,这一现象被某些不义之徒、不法分子看在眼里,成了他们行骗的良机。
6月21日北京一家法院开庭审理一起招生诈骗案件,
对人们很有警示意义。被告人谯君,先自称是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2003年高考录取期间,考生小丽(化名)因成绩不理想,其父亲冯某通过他人认识了谯君。谯君满口答应可以帮助她升学,但提出要15万元打点费用,小丽的家长不敢怠慢,将钱如数交给谯君。不料,拿到钱的谯君突然消失,不知去向。后来,谯君摇身一变,自称是“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从学生周某和齐某家长手里又骗走32万元(京报网6月22日)。多行不义必自毙,谯君受到了法律应有的制裁,对他来说,这就是结局。而对那些直接受害者来说,痛苦的回忆才刚刚开始;对那些正在和即将为孩子找门路上大学的家长们来说,警钟的响声才刚刚听到。
冯、周、齐三人,为了孩子的前途,舍出了自己的血汗钱,却遭遇了黑心之人的欺骗,按照情理,我们应该给予深深地同情,应该说一声:可怜天下父母心!
但是,作为他们本人,痛定思痛,“苦药”还是需要“吃”的。他们几个人一下子都能拿出十五六万元,想必有些赚钱的本事,智商不会低,可为什么就被一个并不高明的骗子耍了呢?当然,第一位的原因是望子成龙心切,面对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的现实,一时心态有些慌乱,“有病乱求医”,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不能不说,那就是孤陋寡闻。
多年以来,各地高校改革选择了产业化取向,虽然这一取向正确与否值得研究,但一个基本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有些高校收取所谓的“议价生”,明码标价,落榜的学生,只要交了钱就可以进来。据了解“行情”的人说,一般院校招收的“议价生”,价格也就在十万至二十万元之间。作为落榜的学生家长,既然接受这个现实,为什么不“花钱走干道”呢?自己领着孩子到学校去,面对面地把事情办了,多么牢靠!何必拐弯抹角地走曲折路,让黑心人“宰一刀”呢?
以上说得有些沉重了。如果轻松一点说,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赵本山和范伟合演的小品。“赵大忽悠”“卖拐”、“卖车”,骗术并不高明,如果“范厨师”会点“脑筋急转弯儿”,完全可以识破的。
现在又到招生骗子出动的时候了,他们又在各地开忽悠了。孩子落榜的家长们,千万别当“范厨师”啊!
安海论坛
该贴已经同步到 admin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