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论坛,安海,安海招聘,安海人才网,安海房产网,安海新闻,泉州南翼新区,便民车,安海门户社区,安海

skalptel 发表于 2011-10-10 13:16:23

教育宝典,有了它你会少犯很多错误


冷嘲热讽比打孩子更要不得
 从事幼儿教育已有十年之久,也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孩子读不好一首儿歌、算不好一道算术题、做不成一件事时,家长动不动就会破口大骂:“你怎么这么笨!这都不会!你真是个傻瓜!”语言伤害有时甚至比一顿毒打还要让人难受。然而,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得不说一声:警惕语言暴力!现在家长的意识里都知道“不打不成才”等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行不通了,可却逐渐演变成了冷嘲热讽!
  有一次,一位父亲到幼儿园观看孩子们的活动,看到自己的孩子没有配合老师朗读儿歌时,这位家长气不打一处来,当着全班孩子、老师和那么多家长的面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羞辱:“你这个家伙,真是气死我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个笨蛋!你再不好好跟老师一起做,以后别回来了。”在爸爸的羞辱、威胁下,孩子胆怯地跟着老师读着,孩子的眼里满含着泪水,读儿歌的声音也是那样的颤抖,一首优美的儿歌此时在孩子眼里似乎是猛虎野兽。看得出,孩子并没有真心朗读,在孩子眼里,似乎也看到了孩子对诗歌的厌恶。
  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把这位爸爸轻轻拉出去,着实“教育”了一番。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还来得及,也不知道这次事件会不会让这个孩子在心里留下永久的伤害!真希望,我的补救还为时不晚!
  也很理解这位家长当时的心情,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我也不是圣人,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时,谁的心里都有打番五味瓶的滋味!可是,身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补救,而不是图自己一时心里痛快——先骂了再说!父母有权表达自己的情绪,但要注意表达的方式,留意自己的用词是否恰当!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只要修正一下自己的用词,就能让孩子易于接受,使孩子不会感到被伤害,从而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
惩罚孩子的十大智慧
有个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不错,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母亲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母亲。母亲再打,他也要坚持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母亲又是讲道理,又是打,却没有任何用处。问题就是母亲的态度不坚决,讲完了、打完了,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因此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例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假设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假设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所以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假设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假设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因此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由于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因此,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假设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所以,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
让孩子有一个健康高兴的童年
 都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从女儿贝贝生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刻意把她往神童的教育路上领,买了很多关于早期教育的书籍,听了无数这方面的专家讲座,然后“按图索骥”进行培养,一心指望着她成为一个小小神童。几年过去,耗费了无数的心血,可在这方面却没有看到一点苗头,直到小学毕业,贝贝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有一回,有人问一些孩子长大后做什么?不少孩子都有着远大的理想:做科学家,成为音乐家,或是成为电影明星,唯独我们家贝贝她摆弄着手中的玩具说,我才不要做什么明星、科学家、音乐家,我要做母亲,生一群孩子,天天带着他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大家顿时呆住了,我这个做老爸的恨不得挖个地缝钻下去。
  自从上小学开始,贝贝的成绩就一直落后,一个班50个孩子,总是排在30名以后,也许这孩子将来没啥出息了,我们整天里唉声叹气,但是贝贝很高兴,整天和院子中的孩子们游戏,看动画片,俨然成为了孩子王。直到有一回,我们和朋友一起聚餐,一位奥数拔尖和语文拔尖的孩子为了一盘土豆丝放在谁面前争执不休,大人们都束手无策,倒是贝贝急中生智,想出了做“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来决定,轻轻松松地化解了这场“纠纷”,大人们都夸奖贝贝懂事、聪明,我们第一次发现了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特质。
  这以后,我们开始换个角度观察女儿,原来,在女儿身上,也闪烁着许多优良的品质,例如说,活泼开朗、乐于助人、聪明伶俐。这一切,只是由于我们以前总被“学习成绩”蒙蔽了,没能看到。我们想明白了,神童不重要,成绩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有一个健康、高兴、在爱中成长的童年
---------------------------------------------------------------------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何不同
 父母对孩子影响不尽相同,这是我们容易觉察的,可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最近听林文采老师的课受到很多的触动,零散的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妈妈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多一些,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模式,影响孩子如何与人互动,例如孩子是否有分离焦虑,影响孩子是否老粘住一个人不放,或者根本上就没信心、不敢与人亲密连接,孤独而苦闷的一个人生活。
  妈妈影响孩子的自我接纳度,影响孩子是宽松还是严苛的对待自己。
  女孩子的母性主要靠和妈妈的互动中建立,假设和妈妈关系不好,那么宽大、温和、接纳方面的母性品质,就很难获得,她可以依旧善良,却很难温和与包容。
  总体上来讲,妈妈的影响主要是和人、家庭相关的。和妈妈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一个孩子未来的幸福指数。
  爸爸影响到的自我价值感、性别认同和人生基本价值观。很明显,爸爸的影响的社会性特征很强。
  和爸爸连接好的孩子,自信心相对是比较好的,胆子偏大,易于在工作或者事业上取得成就,他们若是在事业或者生活上受挫,他们自然会低落自感不好,但是是有限度的,一旦到了一个限度就会反弹,帮助他们东山再起或者另选出路;性别认同方面,爸爸的影响明显大于妈妈,如何女儿和爸爸连接好,例如亲密、温暖,那么女儿往往就颇具女性的妩媚,即便女儿不是那么漂亮,也会有一种觉得自己漂亮,并真的散发出女性的美;假设儿子和爸爸连接好,儿子就更容易有男子气概。相反,在所有的同性恋群体中,无论男同还是女同,都是和爸爸关系不好的。临床还没有发现一名同性恋和爸爸关系是好的。
  爸爸也非常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爸爸是一个具备什么特制的人,爸爸喜好、追求、信奉什么,对孩子影响深远。爸爸和妈妈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爸爸的爱更偏重于有条件,而妈妈则不然,妈妈和孩子是血肉相连的,孩子在妈妈的子宫里孕育、吃妈妈的奶水长大,以及妈妈对孩子幼年的大量的呵护、照顾,使得妈妈和孩子的连接更加的天然,血缘性更强于爸爸,以至于即便孩子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妈妈内心深处还是把他当自己的孩子来看来爱,而爸爸则不然。爸爸对孩子也有宽容度,也有血缘联系,但是和妈妈相比,两者都明显偏弱。爸爸希望孩子符合自己的心意,假设孩子非常的不符合爸爸的期望,甚至违背爸爸的期望,爸爸是可以宁愿没有这个孩子、不怎么爱这个孩子的。印度国父甘地就曾因儿子信仰某个宗教而拒绝和那个儿子接触。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爸爸的爱更需要争取,作为孩子,更需要贴近爸爸的标准、期望才能获得爸爸的爱。我们知道人在年幼的时候最重要的心理食粮就是父母的爱,那么,无形当中,孩子就去注意、靠近爸爸的价值观,爸爸的喜好、追求、人格特质,孩子都会不自然的去靠近。
--------------------------------------------------------------------

诚诚 发表于 2011-10-11 00:11:04

你是社区的希望啊 楼主你的高尚情^-^太让人感动了

伊媛晓 发表于 2011-10-11 04:51:07

顶顶更健康,越顶吃的越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宝典,有了它你会少犯很多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