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沪六旬夫妻重拾三十年前老手艺做咸粽糖
咸粽糖对于不少人来说,是小时候拿了零花钱就必买的零嘴。只是随着流水线生产的普及,咸粽糖等小时候的味道越来越难找到。在晋江深沪,有一对年过六旬的夫妻,重拾年轻时的制糖手艺,做出来的咸粽糖和糖葱大受欢迎。
十来道工序制出古早味
走进68岁的詹维伟家中,一楼放着不少糖果成品,一股清甜的糖香和葱香味让人不禁垂涎三尺。制糖的地方在三楼,老詹正在煮当天的第四锅糖。
老詹将白砂糖和清水按一定比例放进铁锅中熬煮。“这煮糖水特别讲究的是干净,煮之前铁锅一定要洗干净,包括在煮糖水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清理沸起来粘在锅边的泡沫。”
待糖水煮至沸腾,老詹用手掂量一下分量,将麦芽糖加入煮沸的糖水中,边搅拌边说:“你看这麦芽糖的颜色很通透,这是用糯米发酵而成的,这种麦芽糖煮出来的口感更好。”麦芽糖在搅拌中慢慢融化,糖水的颜色逐渐加深,原先糖水清脆的沸腾声开始变成厚重的“咕噜”声,水面泛起一层细腻的泡沫。“等把水分熬干了就行了。”
在老詹熬制糖水的同时,65岁的老伴吴秋霞将事先过油后沥干油分的葱头末和精盐调配好放在铁盆中。
“来,小心烫。”老詹将熬好的糖水连锅一同端了过来,这时候的糖水是好看的金黄色。老詹小心地将糖水倒进铁盆中,一股葱香味顿时涌了上来,香气四溢。高温将精盐融化,葱头末浮了上来。“我觉得接下来这个冷却的步骤是最考功夫的。”老詹的女儿阿芬说道。
只见老詹端起铁盆放在装了凉水的另一个大盆中,不时转动铁盆。“这样转一转散热快。”
在温差的作用下,铁盆边缘的糖水结成了一圈。老詹端起脸盆放在地上,用几个手指将外圈的糖皮揭下来放在中间,然后继续放进大盆里冷却。“其实这个时候温度还是很高,我的手被烫过好几次啦!”就这样,把冷却结成的糖皮一层层揭下来,直至糖水变成不再流动的团状。
老詹戴上手套,扯下一块糖团,挂在一根小杆上,开始拉伸,这个过程类似拉拉面的过程。拉伸的过程中,金色的糖团开始发白,不一会儿,就拉成了白色的糖条。
在老詹拉糖条时,吴秋霞将剩下的糖团揉成长方形,接着,她把白色的糖条按长方形糖团的长度拉在上方,两面约摸拉了六七条;随后,将糖团放进纱布里盖起来,“这样可以防止糖团一下子凉掉,凉掉后会变硬,就不好拉了。”吴秋霞说。
吴秋霞负责从纱布里拉出糖条,搓成拇指粗细大小,老詹左手按住糖条,右手拿着剪刀,“咔擦咔擦”声下是一粒粒大小均匀的糖果。煮一锅可以剪出成品糖十斤左右,老詹十来分钟就剪完了,他伸出左手,大拇指上厚厚的一层茧,就是这样按着糖条被烫出来的。
剪完糖还没有完工,吴秋霞将糖放进铁盆中,淋上麦芽水搅拌搅拌,然后再裹上白砂糖,咸粽糖就算完成啦! 留个脚印``````` 我只看看不说话,,, 顶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