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化,安海有幸
复兴文化,安海有幸
欣闻安海镇主要领导,为安海文化方面的发展,特地于6月26日召开征求意见会,饱受鼓舞,即将近年的所思、所虑、所做,稍事整理,开列八条,抛砖引玉。文化复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投入、需要人才、需要时间,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先易后难,分期进行。短期内不妨按部就班,将下列工作一步一步地做下去:
一、尽速组建安海文化研究会,搭建文化创作平台
早在1995年,安海镇就成立了“安海历史文化研究会”。该会自成立后,出版了《安海文史》系列期刊,为古镇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发扬作出不少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后来该会停办。时至今日,偌大的安海拥有五六十个群团协会,却没有一个规范的研究传统历史文化团体,与安海文化古镇的称号极不相称。为此,安海有识之士和老一辈的文史工作者们屡次鼓呼成立安海文史研究组织。
该会旨在团结安海镇内有志于文史研究的各界人士,开展文史资料普查和保存;编辑出版亲历、亲见、亲闻的文史资料;组织学术研究,修编安海地方史志;主办安海的相关传统历史文化活动。
建议征询安海商会前会长吴景良先生,邀其担任首任安海文史研究会会长。因为其服务商会二十年,在政商文各界有广泛的人脉,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口碑。
二、设立“试点市”文化基金,表彰延揽文化人才。
文化基金旨在资助安海文化方面的相应活动,奖励本区域在文学创作、文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与单位。设立文化奖励基金,在营造文化氛围、吸引年轻一代重视传统文化;在扶持奖掖文化新人,帮助有进取修为的文学青年;在鼓励文化创作,协助经济上确有困难的文化人印书出书;在支持办刊办报,弘扬安海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设立文化奖励基金,对于提高文化软实力,繁荣安海经济,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现实意义,一定不亚于扶贫济困、助学兴教。
三、扣紧“一带一路”战略, 加深安海港史研究。
1985年,由福建省历史学会、福建省史志协会、晋江地区社科联、晋江县人民政府和安海镇政府五个单位联合主办的“安海港史学术研讨会”在安海镇召开,主办单位召集省内外的教授、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近百人,共同讨论研究安海港这一地方的重大历史课题,这些专家学者共提交了相关论文57篇。会后,集结成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名为《安海港史研究》,公开发行。
今日,距当年安海港研讨会,已近30年了。与前辈们相比,我们做得远远不够,安海古港的研究悄无声息。而且近年来,安海镇加大力度开展城镇改造建设,不可避免的,一些关于安海港的历史遗迹也将逐渐湮灭。随着一批批历史文化工作者的老去,安海港的历史也鲜少有人提及,长此以往,后人将无从得知这一方面的历史知识。
研究安海港,对追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塑造泉州商人的形象,充实“东亚文化之都”的历史元素,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四、正本清源、消除影响,重修《安海龙山寺志》
安海龙山寺乃海内外信众精神信仰的圣地,了解并宣传龙山寺的历史,对凝聚海内外乡亲、增进台湾同胞的联系,具有重大意义。2003年,《安海龙山寺志》出版。10多年来,该志书在海内外流通广泛,引起不少争议,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争议之处在于《安海龙山寺志》的内容存在诸多不实,而且其资料来源也值得怀疑。台湾学者李亦兴先生在辨析《安海龙山寺志》的诸多不实,直接了当地指出:“这不仅说明安海龙山寺出版的寺志内容多所误谬,更间接证实尽信今日大陆文史资料出版品的危险!……由此推论,中国学者的资料不能尽信,仍需多方考证。”再则,现在的谬误,有可能成为将来的“真理”。如果我们这一辈知情者,不马上着手纠错,而任其谬传,将增加后之学者的辨析难度。
市宗教协会已于去年发出重修《安海龙山寺志》的材料征集函,但收效甚微。政府应敦促龙山寺管委会,加快这方面的工作,成立编纂委员会,严格按照志书规定,秉持对历史负责,对海内外信众负责的态度,重新编修《安海龙山寺志》,以正本清源,还原龙山寺的起源和发展的真实历史。
五、列出专项资金,支持《安海志》(民国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卷)的修编。
1983年,由安海镇政府主持,安海多位文工作者参与修编的《安海志》出版,距今30年了。但其时间记载下限只到清朝末年。而近年新编的《安平志》,其内容《安海志》大同小异,时间记载下限同样只有到清末。这两部志书均未涉及到民国年代,而从民国建立,至今已逾百年;而且,老一辈文史学者相继辞世,珍贵的历史资料不断逸失,因此,修编《安海志(民国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卷)》,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否则,对于安海悠久的历史而言,恐有断代之虞。
所以,我们呼吁尽快续修《安海志(民国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卷)》。建议由安海镇政府主持,召集地方上文史工作者,编列专项资金,成立编纂委员会,严格按照第二轮志书的体例,开展编纂工作。
此项工作,文节书记在去年九月,召开过前期协调会议,我们亦开始修志的实体工作,但资金与人手匮乏,进展甚为为缓慢。另外,(民国卷)民间力量勉强担当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卷)则非政府操刀莫属。
六、塑造安平商人典型,打造海洋文化品牌
以安平商人为代表的闽商,自古就与徽商、晋商齐名;与徽晋两商相比,闽商更注重外贸,是海洋经济的代表。苏文菁《闽商,最具冒险天性的中国商人》说:中国海洋文明的代表者……是生活在中国东海海滨、以海洋贸易见长的闽人……他们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是滨海区域与海外,这些地方一是封建王朝的边缘,一是相对于封建文明的“化外之地”。所以,闽商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里都是中原正统典籍中沉默、失语的一方,以至于在今天的中华知识体系中,竟然只知道晋商、微商的辉煌。
那么,是不是此地缺少代表性的人物,不足以体现闽商的辉煌,绝对不是!唐林銮、宋黄护,明郑芝龙、郑成功父子;还有清伍秉鉴、林瑞岗林瑞佑昆仲,民国的陈清机,当今的许连捷、蔡金垵,他们无一不是安平商人的杰出代表、海洋文化的先进人物。建议安海镇组织作家编写一部《安平商人》的人物传记散文。目前许谋清在写《郑芝龙与晋江》,颜长江在写《郑成功与晋江》。郑氏父子与晋江的关系,说到底,便是与安海的关系。而之前高俊仁写过陈清机,做过伍秉鉴的电视专题。陈冬挺亦写出林瑞佑、林瑞岗昆仲的传记小说。难度较大、资料较缺者为唐林銮、宋黄护,但可以克服,能够成篇,至于当代的许连捷、蔡金垵,均有现成资料。
七、明确郑成功与安海的关系,复建郑成功纪念馆。
由于人为因素,晋江相当一阶段处于“抑郑扬施”的状态,时至今日,仍然未能以辩证唯物史观看待郑成功,造成难以补救的错误。如规模宏大的仙塔山陵园,其“晋江历史画卷”的石雕,竟无郑成功的一席之地。中央四套《走遍中国》开篇介绍国姓爷的时候,竟然配以施大将军的塑像,简直荒唐至极。
实际上,郑成功短短三十九年人生,就有二十多年生活在安海镇。至今,晋江范围仍有郑成功生活的遗迹,如安海星塔、报恩寺、东石寨、白沙古战场等史迹。郑成功本人对安平怀有十分浓厚的感情,他收复台湾后,随即把台湾的赤嵌城改为安平城,把热兰遮港改为安平港。种种史料证明,晋江与郑成功的关系是鲜血铸成的。正因为这样,不少史学家都说:“研究郑成功离不开安海。”
为纪念郑成功,厦门鼓浪屿和南安石井均建设了纪念馆。而与郑成功一生业绩关系最密切、郑成功生前最眷恋的安平(即安海),却至今未建,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八、其他。
即将建成的安平桥公园,自然景观做得相当好,但是缺少人文景观、历史元素,不知之前设计的“历史画卷”是否续建下去?另外,已经开馆的安海图书馆,藏书量太少。当时张胜利就准备向民间征集、接受馈赠,这项工作是否继续做下去?还有,陈均建议创立一个小型民俗展示馆,先行征集相关物品,待海东社区办公室搬离后,就建在里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