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考古“寒士”刘志成中风偏瘫 寻人帮忙记录考古心得
泉州考古“寒士”刘志成中风偏瘫 寻人帮忙记录考古心得http://qz.fjsen.com/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46/20150325/1c6f656a20c5167c3fdd0d.jpg 很经常,刘志成只能凉饭就凉菜了事 3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郭冰德 文/图)“老专家家徒四壁,积蓄就剩上万本书籍,望转发爱心人士鼎力支持,不要让对泉州有贡献的人晚年心酸。”昨日上午,网友“平兄旺旺”的一条求助微博在泉州引起了媒体和爱心人士对刘志成的关注和关心。 人称“泉州考古痴”、“考古寒士”的刘志成,去年中秋节中风导致右手和右腿瘫痪,没人照顾。破落的古厝里,散乱了6万多册书籍和杂志。近年来关于泉州的一些考古心得,也无法记录成文。 “这些书有五六万本,他们都是我的宝贝。”刘志成说,他的文博、研究知识全部来自于这些书籍。朋友曾帮他收拾过几次。但是数量极为庞大,没有分门别类,更多的连书架都没有,直接堆放在地板上。不少书籍已经泛黄、发霉。 住院期间,曾有人出价欲收购这批书籍,但是刘志成不答应。刘志成出院后,发现一部分杂志和报纸被家人当成废品清理卖掉后,颇为生气。 刘志成说,近年来他一直有想把自己的考古发现、心得收录成文的打算,但是一直没有时间进行。这次生病后,他的身体右侧偏瘫,写字的右手也动不了,因此,他希望有义工或者志愿者为他录入电脑,同时帮其梳理这几万本书籍。“最好是退休的老教师,或者是读历史、对考古有兴趣的大学生。”刘志成说。其人其事 中风偏瘫半年多 生活起居难 昨日下午2点多开始,陆续有10多名志愿者、社会人士前来看望刘志成。下午5点多,破旧的大厝喧闹过后,重归平静。而放置了一个多小时的保温盒里的饭菜已经凉了。刘志成用并不熟练的左手,单手拧开盒盖,用汤勺一口一口地往嘴里送饭。邻居小女孩柳佳慧不解地问:“刘爷爷,你怎么吃冷饭菜呀?” 没办法,刘志成独居马坂巷20号祖厝,中风导致身体右侧偏瘫,行动不便。每天上班前,刘志成的儿媳会送来早餐、午餐,到了下午四五点,其前妻送来晚饭。等到吃饭时,无法撑起器皿去温热,刘志成只能凉饭就凉菜。 还记得,去年8月,因为几条考古线索,刘志成和导报记者跑了泉州好几个地方,都不觉得累。 可中秋节过后次日,朋友来电说:“刘志成住院了。”原来,中秋节当天,独居的刘志成吃了几个月饼,过后身体不适,突然中风昏倒在地。清醒过后,刘志成勉强用左手拨通朋友的电话求助,后被送医救治。这一次中风病倒,除了医保报销外,花了刘志成六七万元,即其所有积蓄。 考古临时工 屡有重大考古发现 刘志成原是泉州市海交馆考古工作人员,说得好听点是考古专家、考古学者,但刘志成更愿意让媒体称其“考古工作者”。这个沉迷于泉州考古30多年的老人,走上考古之路,有偶然也有必然。 刘志成17岁初中毕业后,因为遇上“文革”无书可读,进入一家皮革厂当学徒。平时他爱好历史文化研究和文物考古,更喜欢田野调查,闽南许多街巷、山川都留下他的足迹。 1976年,刘志成借调到原晋江地区文管会协助文物普查。2年后,又借调到泉州市海交馆考古。一直到1999年,50岁的刘志成才转正,此时距离他退休仅10年。 虽然长期处于“临时工”境地,但多年痴心考古,刘志成取得令人刮目的成绩:1976年11月,刘志成考古处女作《从屈斗宫瓷铭看劳动人民创造文字》在《光明日报》发表;上世纪70年代,刘志成第一个研究发现记载厦门开发史的许氏陈夫人墓志铭;1996年12月6日,在东岳山世家坑,刘志成发现锡兰王子在泉州的墓碑史迹,引起海内外关注与兴趣;1998年1月,刘志成在石狮发现“海峡人”头骨化石,为证明台湾海峡远古时期连成一体提供了实物佐证,被称为当年最重要的考古事件之一。 生活可以将就 考古仍旧执著 中山路马坂巷20号,对于爱好考古的人和泉州媒体人来说,熟门熟路。 这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刘氏古厝,也几乎成了刘志成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屋后门后、角落里堆放着大量化石、不知名的骨头、砖石、器皿;庭院前的羊毛毡搭盖下,堆放着成千上万册的书籍和杂志;刘志成原本的卧室书本堆得有一两人高;祖厝客厅两侧,书本杂志挤得满满当当。 导报记者与刘志成认识10余年,到他家里采访、聊天,很多时候没有椅子坐。因为,椅子都被他用来堆放书籍了。广告位出租 每日一元~~~ 楼主发贴辛苦了,支持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