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隐没的闽南大慈善家—安海林氏兄弟
堪称闽南首善却被隐没的大慈善家——安海林氏兄弟近年来,晋江市大力弘扬明朝池店李五的慈善义举,令世人见识到晋江人的传统慈善精神,但殊不知,还有另外两位人物的善举,比起李五,有过之而无不足,这就是咱晋江安海著名的大慈善家——林瑞佑与林瑞岗。近期,一部由安海文史工作者陈冬挺根据林氏昆仲的一生事迹所编写出的长篇传记《闽南首善》(暂名)已经完稿,该篇以林氏族谱、志书及多个碑记所记载林氏昆仲的慈善事迹所编写而成的传记小说,文中的所有慈善事迹均为史实、皆有出处,完整地再现了林氏昆仲艰难创业,为富后大力捐输各种慈善事业的人生轨迹,大大丰富了晋江人拼搏创业、乐善好施的形象。
请厝边头尾共同关注10月26日星期五的《泉州晚报》,该报的《温陵志》将用整版专题介绍咱晋江安海清代著名的大慈善家林瑞佑、林瑞岗的事迹,及其故居——顶林、下林大厝及衔远别墅的情况。林氏兄弟简介:
兄林瑞佑,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乳名助官,字前贤,号理堂。
弟林瑞岗,生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乳名昆官,字定仑,号碧岩。
林氏兄弟为晋江安海人,兄林瑞佑忠厚善良、弟林瑞岗精明能干。咸丰初年(1851年后),林瑞岗与兄长林瑞佑相议,由瑞佑居守治家,他前往吕宋谋生,后又转至上海经商。由于经营得法,略有积蓄,即由行商改而开设振隆春记商号,通过多年辛苦经营,成为富商。光绪四年(1878年),林瑞岗倦于商场奔波,乃将上海振隆春号交与其侄林启升(乳名奎官,名启升,字嵩华,生于道光二十七年,即1846年)、林启曾(乳名省官,名启曾,字崇华,生于道光庚戌三十年,即1850年)经营,自己携眷回归故里,在安海开设德丰典铺和裕源油坊,并购置店房20余座。又在西河境营建两座恢宏华丽的堂宇,称为顶下林。从此息足故乡安海,不复远游。林瑞岗平生好行善事,在上海时曾因协助复办“果育堂”(由侄子林嵩华任董事)、主持“协赈公所”,赈救灾民,得到各界人士的赞誉,声名远播京师,受到朝廷的褒奖。
同治七年(1868年),林瑞岗捐赠同知衔。光绪二年(1876年),福州洪水成灾,林氏兄弟捐银3000两赈济灾民,获朝廷奖授运同知衔,诰赠两代,俱从三品。翌年,刑部主事黄贻楫劝赈京畿,林家复捐银1000两,会劝赈结束,即以所捐转充资善堂经费,复由部议请皇帝钦赐林氏兄弟“乐善好施”匾额。光绪四年(1878年),林瑞岗回安海后又复助赈山西、河南两省灾民银4000两,旋又应黄贻楫劝赈增捐1000两拨充河南省。后由河东道总督李鹤年、河南巡抚涂宗瀛奏请赏戴花翎。光绪七年(1881年),林瑞岗居乡期间,澎湖岛受灾,他与兄林瑞佑捐献大洋1500元救赈灾民,受澎台兵备道奖赠“行道有福”匾额。林氏兄弟对于家乡的慈善事业也很非常热衷,如光绪元年(1875年),在安海倡办“明善堂”慈善机构,兄弟二人首捐白银5000两,购置房产以作明善堂基金。翰林院庶吉士林梁材撰碑记称:“由是合镇贫乏家,孤寡有月资,病有医药,死亡有棺槽,行李困乏者助,济急扶危,遂以开一郡未有之善举。”之后,又为惠安崇武乡育婴堂捐银600两。光绪五年(1879年),林氏兄弟合捐白银1500多两,修建安海东洋桥;此外又先后捐资倡修东村桥,修铺曾埭经潘径(内坑潘厝)至古陵驿道。
光绪九年(1883年)十月,林瑞佑、林瑞岗合捐银二百圆倡修重修安平桥,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一月重修竣工。
光绪十年除夕(1885年),林瑞岗逝世。
光绪十六年(1890年),林瑞佑逝世。
林氏兄弟逝世后几十年来,由其所倡办的慈善组织——安海明善堂,一直致力于安海周边的慈善事业,后于1912年将部分堂产捐出,创办了安海培基小学。 赚积分,继续努力发好帖 善人善举 好人有好报,祝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