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蹲路边捡石子:我捡的是命啊
http://pic.ijjnews.com/0/10/86/06/10860668_999874.jpg晋江新闻网12月21日讯14日上午9点多,晋江磁灶洋尾村村民谢丽珊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两张图片触动了无数网友的心:一张是一位穿着黑色夹克和黑色休闲裤的老人蹲在村道减速带旁捡石子,另一张则是他推着自行车侧着头准备离开的样子。老人中等身材,不胖不瘦,皮肤黝黑,低着头捡石子时,头上的“银丝”清晰可见。 老人为什么捡石子?谢丽珊感到好奇,询问一番后才知道,原来老人只是路过这里,看到路口很多小石子,为了防止车辆经过时石子飞溅,危害行人和车辆安全,他特地停下来捡。捡完一个路口后,他又向另一个路口走去。“我捡的是命啊!生命只有一次。”这样一句话,深深触动了谢丽珊,她立即拿起手机拍下了这一幕,发到朋友圈,并感慨:“作为一个路人,看到这一幕觉得感动并且深深愧疚。” 他是谁?是哪里人?为什么要这样“爱管闲事”?仅凭谢丽珊与他短短几分钟的对话和接触,我们无从得知。前日,揣着这两张模糊并且没有正脸的图片,记者开始了一段寻找这位“捡石翁”的曲折历程。 寻找地点:磁灶洋尾村 “不是本村人 可能是三吴村民” 老人捡石子的地方,位于磁灶洋尾村与324国道交界的一个村口。当记者来到324国道洋尾村路段的时候,发现并不止一个村口。记者根据第一张图片,找到一个有减速带的村口,然后再比对地面上裂缝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终于把那天老人蹲着捡石子的具体位置找着了。 那时,村道上空无一人,减速带周边也没有如照片上显示的一大堆小石子,不过仍有几颗撒漏的石子散落在周围。沿着村道往里走,记者看到一家正在施工的房子,工地上堆着不少小石子。租住在附近的李女士称,前段时间这里盖房子,经常有货车经过,这些石子可能就是从车上掉落的。 有村民见过他吗?记者询问了村里的两位保洁员、过路的村民及一家食杂店老板,均未得到任何线索。 “有点眼熟,可能是村里的一个小工。”在洋尾村老人会,记者拿着照片问了多位老人后,一位叫谢永宗的老人说好像见过这个人。 当记者来到洋尾村村委会,“捡石翁”是洋尾村村民这个可能性被彻底否定。 “肯定不是我们村的。”洋尾村村委会的文书谢淑绵是本村人,从1997年开始就在村委会工作,对村里的情况颇为了解。她表示,村里有六七百位老人,如果是洋尾村的,自己肯定知道。 不过,退休教师谢老伯看过照片后则建议记者去磁灶三吴村问问,“我印象中,他们村有一些这样骑自行车的老人,我们村很少。” 寻找地点:磁灶三吴村 “那人是洋宅村的巡逻队队长!” 尽管只是猜测,记者仍然打算“转战”三吴村试一试。“这人是不是我们村的吴垮海啊?”三吴村村支部原书记吴明钦戴起老花镜仔细端详照片后,猜测这是他们村一位叫吴垮海的村民。“好像是!”村委会一名工作人员也表示认同。 连具体名字都能说出来,记者不由得心里一喜。在吴明钦的帮助下,记者来到吴垮海家的一个瓷砖加工厂求证。“这不是我公公,他平时不骑自行车。”吴垮海的儿媳妇放下手中的活,一眼就看出图片上的这个人不是吴垮海。 希望破灭。不过同时,另一个希望又在向记者招手。吴明钦又看了看照片后告诉记者,这个人很有可能是他认识的一个朋友———磁灶洋宅村的巡逻队队长李保思。“你们去洋宅村问问,很可能是他!”他说。寻找地点:磁灶洋宅村 “可以去新垵村问问看” “不是我们村的李保思,倒是很像内坑镇后坑村的老尤。”在洋宅村村委会,洋宅村党支部书记李扬铭提供的线索,再次让记者点燃了希望。他说,老尤是后坑村人,洋宅村谁家办白事,常常会请他过来吹唢呐。 不过很快,希望再次破灭。李扬铭请洋宅村村委会主任李荣林一同前来看图片确认,不料又被否定。“不是同一个人,老尤的脸下半部分比较宽。”李荣林摇摇头肯定地说。 虽然无法帮忙找到人,不过,他们都对这位平凡“捡石翁”的不平凡行为称赞不已。“这种事非常小,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细微之处见伟大。”李扬铭认为,像这样的好人好事,确实应该表扬。 “会做这种事的人,一定很淳朴。”李荣林还主动让记者转发图片给他,他将帮忙问问别人,看看能不能找到“蛛丝马迹”。 两位热心的村主干还建议记者去同样位于324国道边上的磁灶新垵村问问,并提供了新垵村支书和主任的联系方式。 寻找地点:磁灶新垵村 “建议去洋尾村对面的沟边村找找” 此时,已近中午12时。一番辗转之后,记者在新垵村村委会找到了党支部书记林钦和村委会主任李德苗。 “没见过。如果是我们村的,我们一般都认得出来。”两位主干对着甚是模糊的图片看了一遍又一遍,得出了如此结论。 “钱坡村的沟边去过没?”在了解了记者一上午的寻人过程之后,他们建议记者可以去洋尾村正对面的磁灶钱坡村沟边自然村问问。 寻找地点:磁灶钱坡村沟边自然村 “他肯定不是我们村的” 中午12点半,洋尾村对面一家修水箱店铺老板林先生说,他好像有见过这个老人骑自行车在附近经过。“前面往左拐就是沟边村了。”记者根据他的指引,来到这个人口不多、地域不大的小村落。 在村里,记者问了两位苏姓老人,他们皆确定不认识这位“捡石翁”。他们说,沟边村的老人10个不到,彼此都很熟悉,所以是不是本村人一眼就可以看出。http://pic.ijjnews.com/0/10/86/06/10860669_553557.jpg
让我们一起寻找这位“捡石翁” 为了寻找这位充满正能量的“捡石翁”,记者带着2张图片,花了4个小时,走访了磁灶镇的5个村庄。找人行动虽暂告一段落,但这一路,记者听到了无数赞美“捡石翁”的话语: “他的表现,体现了我们晋江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这样做,更何况,他只是路过那里,完全可以坐视不管的。” “作为年轻人,我既感动,也愧疚。我想向他说声‘谢谢’。” …… “捡石翁”每弯腰一次,地上的石子便少一粒。他手中装石子的袋子,从瘪到实,由轻到沉。寒冷的冬天里,他作为无关人士,用自己的双手捧起石子,为路人清扫路面,保证安全。而这样的温暖行为,也许不止一次,也许还在继续。 读者朋友,如果您见过这个默默做好事的“捡石翁”,欢迎拨打本报新闻热线82003110向我们提供线索。 (记者_沈茜 文图)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回帖! (*^__^*) 指点系词……激扬文字……回帖长分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