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丁阿婆 咸水草编“加志
“加志”是乞丐行乞的标志,是用来装纳碗筷、钱物的草袋;给婴孩挂上,是长辈希望其能像乞丐那样“贱命少病”,耐拖磨,顺顺大。“我8岁,就跟随父母学习做草编了。小时候读书少,三四个兄弟姐妹都要帮忙家里编草编。”回忆起年幼时,在鹏头娘家帮家里做草编的日子,晋江陈埭洋埭村丁阿婆依然记忆犹新。
“我17岁嫁到洋埭来,跟着婆婆继续做草编,做过钱包、扇子、斗笠、米袋等各种生活日用品。”今年,70岁的丁阿婆端坐在家门內的小木椅上,双手麻利地操持咸水草(蔺草)要做一个“加志”(用咸水草编成的提袋,今也用来泛指小提包)。当小记迷糊什么是咸水草时,丁阿婆拿起手中的海草说:“当年,陈埭还是一片沧海桑田的时候,泉州湾两岸的滩涂上长满了这种细细长长的海草,就是咸水草。现在还有,不过很少了。”
丁阿婆回忆起当年跟着婆婆到滩涂上割海草的场景时,笑着说,离晋江河道近一点是淡水,淡水草的草质比较硬,易断。而靠近海湾的是咸水,咸水草的草质比较软,韧性更好,更适合做草编。
“单单海草这一原材料就要割、晒、揉、上油这四道工序。每一关都要用心做好,才能为接下来的工序打好基础。”丁阿婆边说,几分钟时间手上则已经编好了一个中号“加志”的底盘,这样一个底直径为12厘米、高13厘米的“加志”则需要2两、36根海草。
丁阿婆说, “加志”分为香火“加志”和外甥“加志”。
“小孩子从满月起,家人会为其置办礼俗,佩戴香火‘加志’,直至周岁,保佑小孩子平安长大,乖巧懂事。”在丁阿婆的巧手编织下,8根海草,不到一会儿就编成了如大拇指般大小的香火“加志”,甚为精致。草色的袖珍袋子,颇有一番历史沉淀的风味。
外甥“加志”如今也是闽南民俗中的象征物,当外甥第一次正式来外婆家做客时,外婆为其置办礼俗,则需让外甥背一个外甥“加志”。
而日常生活中用的“加志”,一般用来装米、装地瓜粉,对其密度和制作工艺则要求更高。
“现在,洋埭就我一个人还在继续做草编。之前,还有两三个阿婆也一起做,她们都嫌钱太少,改行了。而自己的儿女年轻时,也会做一点,如今都在做鞋了,没人愿意接班。”丁阿婆面露惋惜地说,用咸水草绑粽子,都比用塑料绳绑的粽子香;用咸水草编成小饭包,蒸起来的饭,闻着都有一股海草的香味。但是,大家都嫌做草编太辛苦了,现在都很少吃到这么美味的食物了。(记者_吴庆红 村居通讯员_潘增丰 文图)
(*^__^*) 指点系词……激扬文字……回帖长分数 阿婆手很巧。支持!~ 历史,手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