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志愿者反差大 有人累浮肿有人忙照相
救灾志愿者反差大 有人累浮肿有人忙照相民间救灾芦山震区遇囧途
民间
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相差无多的月份和地点,让人不禁联想起5年前,汶川地震带给人们的伤痛。那一年,奔赴前线的不光是专业救援人士,还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平凡却又伟大的名字:志愿者。
2008年也因此被称为志愿者“元年”,时隔5年,当同样的灾害再度发生时,“志愿者”们从四面八方涌入灾区,或带着物资,或参与救援。一时间狭窄破损的山路竟承受不住这满满的“热情”,屡次堵死。于是,“非专业,不前往”的呼声应运而生。
大灾面前,国人永远不缺爱心,赈灾同样需要志愿者,但志愿者“贵精不贵多”。冷静下来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参与方式才能使救援高效?民间救援该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
现象爱心救援导致震区道路大堵车
地震当天下午,通往震区的道路就已经堵成死结,只剩两条可通行。“从19点到23点,只前行了10公里。”据当地媒体报道,很多社会车辆参与爱心救援导致灾区交通非常拥堵,他们都是自发运送救灾物资到芦山县后返回的。
央视记者称,因各路救援盲目涌往灾区方向,雅安地区道路拥堵,伤者出不来救援进不去。
在荥经附近安全检查站,一名交警说,出高速后前往芦山县的一段道路非常拥堵,他们已劝退大批社会民间救援力量。
不堪重负产生的垃圾是之前20倍
一进芦山县城,就可以看到路旁绵延近三公里的志愿者帐篷,吃完的泡面和快餐盒等生活垃圾堆积如山。
环卫工人杨阿姨告诉记者,现在芦山县每天产生的垃圾是原来的20倍。他们8个人分成上下两班负责从人民医院往西南方向近2公里的路段。负责下午班的杨阿姨,每天要干到晚上9点钟才能回家。“收垃圾的干的更久,一干就是晚上十一二点。”
记者在四川青年志愿者总队的志愿者报名表上看到,在地震后的第一天和第二天来的志愿者就有600多人,而后面的因为太多根本无法详细统计。
“我们只是一个接收点,在芦山这样的接收点还有很多,而且更大一部分是来到这里单干的志愿者。”四川青年志愿者总队负责人王静说。
反差有人累得浮肿有人忙着照相
志愿者T恤这些天在芦山已经成了某种流行的时尚,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不管是青年志愿者还是学生,似乎都觉得只有穿上志愿者的T恤才能让自己融入周围满眼都是抗震救灾标语的环境。
“尽管报名的志愿者很多,然而在第二天就消失一半,两天之后还能联系上的就只有不到五分之一。有很多人在报完名之后干的第一件事不是干活,而是要衣服。”王静说。也有一些女大学生志愿者来了却发现没有适合自己的活干。
在芦山街头,经常看到那些拿了衣服的人,兴高采烈地在一处带有明显芦山灾区的标志前面照相留念。“我是志愿者,我报名了,给我衣服。”很长一段时间,王静只要听到有人要衣服就非常头疼。
一名老志愿者告诉记者,一个高二学生要当志愿者被劝了回去,但没想到,过了两天,他父亲陪着儿子到了成都,希望能够接收他的儿子当志愿者。“去灾区当志愿者是儿子的心愿,我要完成儿子的心愿。”他的父亲告诉老志愿者。
阳光公益的负责人张耀明告诉记者,实现“自我体现”的地方有很多,但灾区显然是最不合时宜的地方。在救灾这样大型的社会活动中,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真正的志愿者并不在乎“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更多的则是体现一种“社会责任”。
志愿者并不是必须要出现在灾区,穿上一件志愿者的衣服,然后在网上告诉自己的朋友“我在灾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忙不拖后腿。”才是一个合格志愿者的体现。
“也有一些志愿者真的很辛苦,他们每天都拼了命地干活,累了就睡在地上,饿了就吃些饼干。有些甚至脚都浮肿了却依然坚持着不下去。”王静说。
在记者跟随的一支专业志愿者团队中,工作其实非常累,几乎每天都忙十几个小时,从早上6点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接货、卸货、发放物资、统计数据。
反应村民将救灾大米做成盒饭送给志愿者
在救灾热情、公民意识的带动下,在爱心的洪流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小插曲”,影响了救援的速度与效果,比如堵车,比如电话打不进去。
国务院办公厅21日紧急下发通知,要求非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游客等各界群众在现阶段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以支持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
面对涌入芦山的志愿者,村民们表现出了他们最大的热情和理解。“都不容易,大老远地跑过来帮你重建家园,有这份情谊就够喽。”芦山县一位姓杨的村民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在芦山县政府门前的主干道上,村民们用帐篷搭起了免费的热水点。还在两块纸板上写上了感谢志愿者的标语。
来自芦山县城边上杨家沟组的村民,还自发组织了给志愿者送饭的队伍。他们都把自己领到的大米和蔬菜做成盒饭,给县城里的志愿者送过来。
“现在车多人多,垃圾多正常,不能怪志愿者,他们来帮助我们,我自己累点也心甘情愿,而且现在已经开始有附近的村民帮着一起清理垃圾,志愿者们也开始自己清扫。”在记者的采访中,每天扫地近8个小时的清洁工杨阿姨说。
愿望更好沟通灾情形成统一调度平台
在志愿者中,经常能看到有些人非常忙碌,而有些人则格外清闲。
一个志愿者组织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民间救援中出现的尴尬有多方面原因。一是这次地震的受灾面积和强度都比汶川轻,而四川在经历过汶川之后,本身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一件事10个人帮忙就能解决,可现在却来了100个人,自然显得拥挤、混乱。
此外,政府负责和志愿者团队对接、衔接以及安排组织任务的部门实在有限,有时候各个系统相互独立,并不知道对方的救灾安排。而有些志愿者来了之后并没有找当地志愿者组织报名,其实在芦山县城早就无灾可救,没有任务的他们只能无所事事。
阳光公益的负责人张耀明说:“现在最缺的是更好地沟通灾情,哪里需要什么,哪里的问题已经解决。盼望政府能够多承担管理组织的职能,最好能够形成一个调度的平台,对民间组织力量进行统一安排,平衡、科学地调配使用。”
这些我好像在QQ群里经常看到 ~顶着你上~你见俺帖子也顶~和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