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传统手工面 海外亲人的“恋乡面”
新功能 广告时间还剩:秒 广告时间还剩:秒 广告时间还剩:秒 广告时间还剩:秒 广告时间还剩:秒 广告时间还剩:秒 广告时间还剩:秒 广告时间还剩:秒 广告时间还剩:秒 广告时间还剩:秒 广告时间还剩:秒
你可能还喜欢
传统手工面制作成型 (1/2)隐藏查看图注 http://img1.gtimg.com/5/570/57064/5706437_200x200_0.jpg1 / 2http://img1.gtimg.com/5/570/57064/5706439_200x200_0.jpg2 / 2http://mat1.gtimg.com/ent/hdTest/more_new.png
()-泉州晚报讯 (记者罗剑生 通讯员洪金示 林钦固文/图)传统手工面够筋道,口感十足,有麦香味,让人难以忘怀,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做面已经不多了。安溪蓬莱镇新美村马新安做的手工面远近有名,连远在海外的华侨,回乡后都要来吃一碗解馋。一根根小小的面条,联安海结着华侨与故乡的乡情。
古门闩擀出“古早面”
马师傅家是典型的闽南大厝,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气息。厅堂中摆放的用厚木板钉成的大案板,便是他制作面条的“工作台”。案板上横架着一根长约1.5米、直径约为10厘米的圆横木,是古时的门闩,也是马师傅擀面时用的“擀面杖”。马师傅制作的手工面条,就是用这根巨型擀面杖压打出来的。
马师傅介绍说,三四十年前,没有做面机器,唯有手工制作,村里许多人家都有这套“制面设备”。而擀面杖,即圆横木的挑选也是有讲究的,质地要好,有韧性,也要有比较大的覆压面和弹性。
“要做出一碗好吃的大粗面,除了注意面粉的挑选,还要注意面粉与碱水的比例。制作人的技术熟练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马师傅看到记者来,特地又和了五斤面粉,为我们展示他的传统制面技艺。
和好的面团被放在案板上,巨型擀面杖的一端,支在案板架上厚实的横木下,马师傅整个身子则骑坐在另一端。随着脚尖有节奏地一点一蹬,他的双手不停地转动着擀面杖,面团也不断地被碾压结实。作为支点的横木,由于常年的碾压打磨而留下深深的痕迹。
马师傅说,坐骑在擀面杖上擀面,看似轻松,实则全身的力气都得用上,并且要用巧力而非蛮力;一边碾压一边还要注意方位移动,以便让面团受力均匀。马师傅边介绍边示范,只见面团渐渐被擀成一块“面毛巾”,压安海人才招聘薄了,洒上生面粉,折叠后再压,再洒上生面粉,如此来来回回十多次。打压好后,用刀把粉团切成细细的面条,传统手工面也最终成型了。整套工序下来,足足花了马师傅一个多钟头的时间。
海外亲人的“恋乡面”
据马师傅介绍,这传统手工面不仅是茶乡的特色小吃,也承载着海外亲人的眷恋和乡情。他的叔父、伯父一家都在马来西亚,对家乡这种手工面情有独钟。传统的家乡味道,悠悠的、挥之不去的醇香,一直都让他们念念不忘。每年都有人回来探亲,每一回也必吃他亲手制作的面条。也因为如此,这传统的制面技艺才被保留下来。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是随时就能吃到面条的,对南方孩子而言,那是一道稀有的美食。因此,尽管是小小一碗面条,却常常勾起他们的童年记忆以及对家乡的眷恋。
闲谈间,热气腾腾的面汤端了上来,散发出浓浓的面香,顿时勾起记者的食欲。面条入口爽滑,外柔内刚,够筋道,口感十足。马师傅说,机器做的面条较松,没有嚼劲,也没有麦香味,他喜欢吃自制的面条。马师傅今年61岁,这门传统技艺是他小时候耳濡目染学来的,一做就是40多年。现在邻居想吃这种传统面时,也会拿面粉来让他加工。虽然制作过程很辛苦,他却乐此不疲。唯一比较遗憾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于快节奏的生活,对于这种繁琐、复杂的工艺没有学习兴趣,也使得这一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可能。
分享到:
安海论坛 安海
很好!很强大! 力气活,技术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