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论坛,安海,安海招聘,安海人才网,安海房产网,安海新闻,泉州南翼新区,便民车,安海门户社区,安海

86298688 发表于 2012-9-21 13:19:35

残奥双料冠军杨丽婉:讲述荣耀背后的血泪汗水


新功能   广告时间还剩:秒 广告时间还剩:秒 广告时间还剩:秒 广告时间还剩:秒 广告时间还剩:秒
你可能还喜欢
母亲张秀烨(左)在杨丽婉身边
亲人永远是丽婉最坚强的后盾
伴她共同面对风雨
迎接彩虹
   (1/6)隐藏查看图注 http://img1.gtimg.com/4/492/49265/4926526_200x200_0.jpg1 / 6http://img1.gtimg.com/4/492/49265/4926529_200x200_0.jpg2 / 6http://img1.gtimg.com/4/492/49265/4926522_200x200_0.jpg3 / 6http://img1.gtimg.com/4/492/49265/4926523_200x200_0.jpg4 / 6http://img1.gtimg.com/4/492/49265/4926524_200x200_0.jpg5 / 6http://img1.gtimg.com/4/492/49265/4926525_200x200_0.jpg6 / 6http://mat1.gtimg.com/ent/hdTest/more_new.png


伦敦残奥会双破世界纪录的双料冠军杨丽婉本月中旬回到家乡石狮;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
她受伤16年来
首次敞开心扉
讲述荣耀背后的血泪与汗水;无论在体育赛场
还是人生赛道
她都是——冠军
□本报记者 黄宝阳/文 陈晓东/图
伦敦残奥会双破世界纪录的双料冠军杨丽婉本月中旬回到家乡石狮;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
她受伤16年来
首次敞开心扉
讲述荣耀背后的血泪与汗水;无论在体育赛场
还是人生赛道
她都是——
2012年9月1日凌晨
在伦敦残奥会田径女子铅球F54/55/56级的比赛中
泉州姑娘杨丽婉以7.50米的成绩打破该项目世界纪录并夺得冠军
9月5日
杨丽婉在女子标枪F54/F55/F56级比赛中
打破该项目的世界纪录
再次夺冠
坐在轮椅上领奖时
她在心中默默地说:“爸爸妈妈
我终于让国旗在奥运赛场升起了!”这句没有喊出的呼声
在她心里深深埋藏了16年
人生如赛场
在这16年里
她经历了一场多么曲折艰难的比赛
曾经在起跑时领先
接着被意外绊倒
一连串的厄运将她逼到退赛的边缘……
在最艰难的时刻
父亲的白发
母亲的泪水
亲人、朋友、教练、队友的不离不弃
重新燃烧起她的斗志
在这场比赛中顽强坚持下去
用沉甸甸的金牌回应命运的挑衅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
她细细讲述着人生比赛的每个片段
淡定从容
开朗自信
一如她在残奥会赛场
13岁
她带着篮球跑动
阳光、轻风环绕在周围
18岁
幸运与厄运同时降临
    那一年
她成为省排球队的主力
那一年
意外落下的杠铃压碎了她的胸椎和梦想
    正处于运动生涯巅峰的她
被医生预言“下半辈子
只能躺在床上”
吃饭、翻身、洗澡、上厕所都需要别人帮忙的她
为了重新夺回生活的主动权
拼命进行康复训练
    但残酷的命运再次推了她一把
在训练中又一次的重重摔倒
彻底断绝了重新站起来的希望
站起来的希望断绝
不意味着生活的希望熄灭!
2005年
27岁的她以超乎常人的毅力
再次“站”到了运动场上
挑战自己并不熟悉的田径比赛
    第七届全国残运会、第八届全国残运会、巴西世界轮椅运动会、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
她一步一步迈向了奥运会
34岁
在伦敦残奥会上
她再次证明自己是体育赛场和生活里的强者
本期调查带您走近这位不断书写人生奇迹的女子
和她一起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一起感悟生命的顽强不息!
1.
人生赛道起跑时
她曾有先天优势——
13岁
高个子女孩带着篮球奔跑
在石狮市曾坑社区厝头新村
整条街都喜气洋洋
不用打听
我们顺着密密麻麻的彩带、横幅和拱门
就找到杨丽婉家
这是一幢不起眼的三层小楼
一楼和二楼是二十几年前建的旧式石头房
高高的石头门槛
室内光线有些昏暗
没有装修
    第三层是前几年杨丽婉的父母为了行动不便的她
四处筹钱加盖的
1978年
杨丽婉出生于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家
唯一不普通的是她父母的身高
    她的父亲杨华权
身高1.86米
母亲张秀烨也有1.73米
他们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显然都遗传到了他们的高度
    从小杨丽婉的身高就远超同龄人
小学毕业时
年仅13岁的她
身高已有1.70米
父母各自的家族历来不缺“高人”
练习体育的先天条件很好
    但是对于世代都在地里刨食的农民来说
这样的身高
并不特别意味着什么
    体育
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
因此
当杨丽婉的启蒙教练王示
偶然发现她
建议跟着他练篮球时
杨华权和妻子犹豫了——打球能打出好前途吗?他们规划孩子的未来时
还是希望他们能读好书
将来考大学
毕业后找份好工作
“身体条件这么好
不练体育
太可惜了
    ”惜才的王示不放弃
一再说服杨父
    经过慎重的考虑
最终
他们同意了
“当时想了想
不管她球打得怎么样
以后能不能出人头地
让教练训一训
变乖点也好
    ”杨华权笑着说
丽婉的性格从小很像男孩子
调皮捣蛋
经常跟同学打架
也不认真读书
他们没少操心
就这样
13岁的杨丽婉开始跟着王示练习篮球
踏上了体育之路
2
赛道转弯
她曾看到另一片风景——
18岁
青春在排球场上绚丽绽放
石狮市的群众体育运动兴盛
特别是篮球
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杨丽婉跟着王示练习了一年多
期间
他经常安排她参加各类比赛
锻炼实战经验
在一次比赛中
省体工队的何教练慧眼识珠
发现了杨丽婉
将她推荐到省体工队
张秀烨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把女儿送到省体工队的情景
“把她扔下
根本不敢回头看她
连宿舍都没去
就直接走了
    ”女儿第一次出远门
第一次离开家
她心里非常舍不得
    她担心万一女儿哭了
自己会心一软把她带走
“篮球、排球、自行车和足球队
你想去哪个队都可以
    ”由于身体条件好
省体工队有四个队都抢着要她
    选哪个队好呢?对练习篮球出身的杨丽婉来说
本应顺理成章地选择篮球
    但她却出乎意料地选择了此前从未接触过的排球
“那个时候
中国女排、福建女排的成绩很好
很威风的
呵呵
    ”
因为这个如今看来有些稚气的原因
年幼的杨丽婉踏上了排球之路
    她并不知道
未来等待她的
竟是一条异常坎坷崎岖的路
    二十年后
坐在轮椅上的她
想起那时的决定
不免有些感叹:“如果当初
我没有选择排球……”
和篮球相比
排球对技术的细腻程度、力量和速度的要求都要高
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对半路出家的她来说
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最开始的半年安海论坛 安海
她要将很多原来打篮球养成的习惯硬改过来
练得非常辛苦
经常边练边哭
第一次离开家的她
非常想家
非常想家人
“当时天天练
天天哭
哭了一年多才不哭
    ”那个时代
没有电话
她就一周写一封信回家
跟爸爸妈妈说想家
她在体工队天天哭
她妈妈也天天在家里哭
但是又不敢去看她
    每到周末
她爸爸都会跑福州看她
带着妈妈炖的鸡汤鸭汤
“晚上十二点的车
坐五六个小时
天亮才到福州
    ”看着她吃完
马上搭早班车回家
在汗水和泪水中锻炼了三年多
她的身体条件越来越好
技术也愈加全面
    18岁那年
她从省排球二队被选拔到了一队
成为省女排的主力
司职主攻
3
正在人生赛道飞奔的她被厄运重重地推倒——
同样是18岁
百斤杠铃将一切压碎
天天训练
到处打比赛
浑身是伤……18岁的她
过着跟同龄人很不一样的生活
    关于未来
她没有想太多
“打得好
可以出人头地;打不好
过两年就退役
找份工作或上大学去
    ”
1996年6月13日下午
她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日子
    她正全力备战全运会
她一个人在器械室进行力量训练
教练和队友们就在隔壁的场上训练
50公斤的杠铃
这个重量对她来说
并不算什么
举起
落下
这是她重复了无数次的动作
    突然
不知道为什么
杠铃掉落
压住了她
她瞬间失去了知觉
    从巨大的疼痛中醒过来后
她被紧急送往医院
胸椎粉碎性骨折
断了3节
半滑脱一节
必须立即手术
要在脊椎内放置2根用于固定的哈丝棒
    医生用钢钻在她脊椎上钻8个孔
再用螺丝锁上筷子粗的哈丝棒
由于神经严重受损
手术时不能打麻药
手术从傍晚6点
一直持续到次日1点多
    手术开始后
她不断痛苦地喊叫着
三重门外的队友听着
哭了
    “叫到后面
声音都没了
    ”那种痛不欲生的痛苦
至今她仍心有余悸
“伤得太重
下半辈子只能躺在床上了
    ”手术后
医生遗憾地告诉教练和她的家人
“一下子晕了
全身都软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
杨华权夫妇霎时觉得天昏地暗
女儿还这么年轻
怎么可以这样?
杨丽婉在医院住了三个月
她的身体非常虚弱
动也不能动
别人帮她翻个身
她就冒出一身汗
衣服好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尽管大家都不敢把实情告诉她
但身为运动员
她心里隐约知道
情况很不妙
4
巨大变故曾让她在赛道上徘徊——
沮丧、压抑、痛苦
填满了那时的生活
出院后
她继续住在体工队
    爸爸、妈妈、妹妹、弟弟、队友和体工队的工作人员
轮流照顾她
身边一刻都离不开人
体工队的医生
每天去帮她打吊瓶、做治疗
    有一次
他悄悄交代她的父母
把宿舍里的剪刀、刀子等利器都收起来
“这个转折太大了
正值事业巅峰
任谁都受不了
    ”
情况如此严重
虽然天性乐观的杨丽婉比别人想象的更坚强
但生活的巨大变故
还是让她陷入沮丧中
小便
这是人与生俱来、非常自然的一件事
每天都要有几次
    但对受伤之后的杨丽婉来说
却是安海论坛 安海非常艰难的事
    头几个月
没有插导尿管
她就无法小便
    后来
她的父母四处寻医问药
经过治疗
终于可以不用插导尿管了
    但前两年
她都无法控制大小便
要像婴儿一样用尿布
    大小便失禁的问题
一直困扰了她好几年
很多原来对她来说很简单的事
受伤后几乎做不到
这让她很难适应
“如果我当时没选择体育
就不会这样了吧?”“如果我没受伤
会怎么样?”……她做了很多的假设
可是
她也清楚
人生没有假设
“瘫就瘫了
大不了一直躺着
    可是
对大家来说都是很简单的事
我却要家人帮忙
真的很对不起他们
    ”杨丽婉说
那段时间
她非常沮丧、压抑、痛苦
平时她看起来大大咧咧的
外表看似坚强
一副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
受伤后
脆弱、敏感被触发了


5
父亲的白发重新唤起了她的坚强
又一次摔倒
在被逼到退赛边缘的时刻——
父亲的白发重新唤起了她的坚强
尽管一动也不能动地躺在床上
但倔强的她
一直坚信
自己能够站起来
    她积极地配合治疗、做康复训练
忍着剧痛
坐起来
倒下去
再坐起来;拄着双拐站起来
倒下去
再站起来……每一个动作
都伴随着锥心的痛苦
但为了重新站到赛场上
她咬着牙
不让自己放弃
在她的努力下
康复渐渐地有了进展
    2002年的一天
她正在做康复训练时
摔了一跤
体内的哈丝棒摔断了
    但她浑然不知
仍忍着剧痛训练
三个月后
断裂的哈丝棒几乎顶到心脏
她当时一个人在洗手间里
差点死掉
手术
又是痛苦的手术
她再次被送上手术台
    先将损坏的哈丝棒取出来
再取两根肋骨
补到断裂的脊椎上;等身体恢复了
重新装上哈丝棒和钢片
    由于摔倒时
她把尾椎骨也摔断了
接连开了四次刀
前前后后
总共缝了七次
那些年
大大小小的手术
她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
    1996年到2005年
她一年中有大半时间在动手术、治疗
    痛和苦
她都不怕
但由于伤势过重
她再次站起来的希望被彻底扑灭
没有手术和治疗的时候
家人就把她接回家
    本来家底就不宽裕的家庭
迫于生计
只能轮流留下一个人照顾她
    由于行动不便
加之很压抑
她几乎足不出户
经常一个人偷偷哭泣
    心情不好的时候
就会冲父母发脾气
“你受伤的那几天
你爸爸一个人坐在后门的门槛上流泪
头发一下子白了很多
    ”有一天
邻居跟她说
    沉浸在悲伤沮丧中的杨丽婉突然领悟了
哭泣和怨天尤人
解决不了问题
“家人肯定比我更难过
如果我再不坚强、开心点
他们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无论怎么样
也要让日子过得更快乐一些
这样身边的人才会从悲伤中解脱出来
    想开了之后
久违的笑容
再次出现在她的脸上
那个爱说爱笑、大大咧咧的假小子
又回来了!
6
不再彷徨
她勇敢地选择继续拼搏——
27岁
她“站”在田径赛场上
2004年
残联在省内选拔运动员
备战2008年北京残奥会
大家再次将目光聚集到杨丽婉身上
“她的身体条件好
原来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参加残疾人运动会
应该可以取得好安海论坛 安海成绩
    ”
随后
石狮市、泉州市、福建省和中国残联的有关人士
多次到她家里做思想工作
反复动员
    “女儿只剩下两只手能动了
怎么能再去?”张秀烨哽咽着问
她坚决反对女儿重回赛场
“一直闷在家里不好
多出去走走
即使没取得成绩
多认识些朋友
生活充实点也好
    ”身边的朋友、医生
也都来劝她
    杨丽婉听完
有些心动了
但顾虑仍不少
大小便问题
就是摆在她面前最大的难题
    “其他残疾人运动员都行
我为什么不行?去试一试
不行再回来
    ”她跟爸爸妈妈说
“田螺死也一个壳
活也一个壳
    你去试试吧
    ”杨华权叹了口气
用这句闽南俗语鼓励女儿
2005年3月
她正式回到训练场
    从那时起
就一直带着她训练的泉州市体工队田径高级教练陈宗基说
当时
她看起来很瘦
苍白单薄
而且
她选择的铅球、标枪、铁饼
之前从未接触过的
还得从头开始学
大家都担心她能不能撑得住
毫不夸张地说
残疾人运动比健全人难一百倍
    一训练
她身上的钢板就会疼
疼得呼吸不了
吃不下饭
晚上睡不着觉
有时
陈宗基教练都看不下去了
让她歇一歇
但坚强的杨丽婉想
既然决定出来了
就要尽力
不留下遗憾
陈教练说
为了备战第八届全运会
运动量越来越大
一个早晨杨丽婉要投铅球、铁饼、标枪各100次
高强度的运动量
很容易触发她的旧伤
她经常疼得几天都吃不下
    但她仍没有放弃
非常积极地训练
她的坚韧和付出
很快有了回报
    由于她的身体底子好
很快在田径项目中脱颖而出
    几年来
她的运动成绩不断攀升
在第七届全国残运会上夺得冠军
并夺得第八届全国残运会标枪和铅球金牌、巴西世界轮椅运动会两枚银牌、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铅球第一名
7
家人是任何比赛中都不可缺少的动力——
全家人托起沉甸甸的金牌
杨家三楼
客厅里摆满了祝贺的花篮、牌匾
杨华权望着这些
心中感慨万千
如果可以选择
这些他统统不要
只要女儿能健健康康地生活
    尽管才64岁
满头的白发却让他显得比实际年龄更苍老
这些年
杨丽婉的身边24小时都得有人在
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
长期得有一个人留下照顾她
    担心她长褥疮
每两个小时就要帮她翻一次身;吃饭得端给她
洗澡、大小便得帮她;情况好一点时
还得扶着她起来
进行康复训练
    一听说哪里的医生有助于她缓解她的伤痛
家人就带着她去求医
最初杨家盖的两层石头房
都有高高的门槛
而且洗手间、厕所都不完备
帮杨丽婉洗一次澡、扶她上一次厕所
都得好几个人
    为了方便她的生活
几年前
家人四处筹钱
勉强盖了第三层楼
    但上下楼成了很大的问题
小她4岁的弟弟杨国乐
成了她的腿
每次出门
都要弟弟背上背下
    为了姐姐
杨国乐辞去了原来的工作
在附近找了份工作
他不敢离家太远
怕姐姐要出门不方便
    她洗澡、上厕所时
从来都不锁门
防止摔倒时
家人没办法去扶她
2005年
杨丽婉重返赛场后
她的妈妈和弟弟
就寸步不离地跟在她的身边
照顾她
陪着她训练、比赛
    “我弟弟那么大的人了
还要帮我处理大小便
一想到这个
就觉得非常心疼
    ”谈起家人
爽朗的杨丽婉
声音变得有些低沉
陈宗基说
这些年
杨丽婉和她的家人都很不容易
这次她在残奥会上取得好成绩
大家都为他们开心
“我的个性很要强
家人从没放弃我
他们哪怕有一丝一毫不耐烦
我都不可能活到今天
更不会有现在的成绩
    ”家人的不离不弃
是她拼搏的不懈动力
8
认识的不认识的
亲密战友一起为她加油——
“在最最艰难的时刻
他们给我那么多帮助”
除了家人
杨丽婉身边一直有许多人在默默帮助她
体工队、残联等有关部门的领导
医生、队友、朋友
他们也没有放弃她
杨家的一楼
租给了晋江罗山的一对老夫妻何文塔、吴芋
    他们搬进来半年后
杨丽婉就受伤了
“我们之前见过她一次
那么健康活泼的孩子
伤成这样
太可怜了
    ”夫妻俩非常照顾她
除了生活起居
也帮她做康复训练
    虽然非亲非故
在杨丽婉受伤的前9年
他们就像她的亲人一样
尽心尽力地照顾她
有时家里实在没人
杨丽婉有事喊一声
邻居无论是谁
无论事先她的父母有没有交代过
听见了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过来帮忙
    她一个电话
朋友、同学甚至弟弟妹妹的同学、朋友
也都二话不说赶过来帮忙
这一切
杨丽婉都铭记在心
    近年来
随着她成绩越来越好
比赛取得奖金后
她经常会买些小礼物送给邻居们
“钱不多
就是一份心意
感谢他们在我最最艰难的时刻
给了我那么多的帮助和鼓励
    ”
从伦敦回来后
慕名前来看望她的人非常多
无论认不认识
无论来了多少人
她非常大方
想合影、想看金牌、参加座谈
都没问题
    一天下来
笑得脸都僵硬了
漫长的人生赛场中
笑对未来——
34岁
期待缘分带来幸福“金牌”
眼前的杨丽婉
一头利落的短发
一身简单的运动服
说话很坦诚
无论记者问什么
都知无不言
    言谈间
她不时开怀大笑
曾经经历过的千般苦难
在她的口中
好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作为运动员
34岁的她已不再年轻
关于未来的打算
她说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不管成绩怎么样
一定会继续下去
作为父母的女儿
34岁的她
许多同学、同龄人都已成家
孩子都很大了
在她的内心深处
是否也渴望组成自己的家庭?“你问的是我的个人问题吗?”杨丽婉大方地说
她的队友们一大部分都结婚生子
过得很幸福
家人当然也希望她能获得幸福
她跟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秘密
曾经有人追求过她
但最后
她退缩了
“设身处地地想想
让一个健全人照顾我一辈子
真的太为难人家了
    我已经连累这么多人了
不想再连累别人了
    ”
送我们出来时
杨丽婉说
一切交给缘分吧
如果缘分到了
碰到合适的
会认真考虑
“当时让我重新出来比赛
我也没信心
后来事实证明
我能做得到
也许
缘分来了我会试一试
    ”
虽然坐在轮椅上
但在记者的眼中
她比许多站着的人
看起来更高更强
(来源: ()-泉州晚报)
安海论坛 安海

狗狗震 发表于 2012-9-21 18:42:50

呵呵 大家好奇嘛 来观看下~~~~

谋湘海 发表于 2012-10-5 06:10:57

加油啊!果断插入,坐等楼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残奥双料冠军杨丽婉:讲述荣耀背后的血泪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