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晋江英林供销社员工坚持照顾一智障老人
晋江英林供销社全体员工,42年坚持照顾一位非亲非故的智障异乡人,经本报报道后引发强烈关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领导专题作批示。
。http://img1.gtimg.com/fj/pics/hv1/180/11/1022/66458535.jpg
有了这么多“家长”的关爱,李池池像孩子一样舒心地笑了。(陈晓东 摄)
核心提示
人间有真情,泉州现大爱。李池池是福州人,从小随父母来到晋江,智商一直停留在孩童时。四十年前,他的父母先后离世,李池池成了“孤儿”,此时,晋江英林供销社的员工们收留了他,给他吃穿,为他起名,帮他落户,他老了病了瘫痪了,大伙凑钱为他治疗。42年来,上百位供销社职工,一代接一代,共同创造了一个跨越时代、超越血缘的爱的奇迹。
3月23日,泉州晚报《环湾生活周刊》以《永不言弃 爱心接力42年》为题,报道了英林供销社这一感人事迹。报道在广大市民中激起热烈反响,并引起了省市供销合作社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领导的高度重视。 □本报记者 黄宝阳
大爱和坚守打动无数市民
“42年的爱心接力,对象是一个非亲非故、智力残障人士,晋江英林供销社几代人把李池池当成特殊的‘传家宝’,这份爱和坚守,令人动容。”市民林先生读完本报的报道后感动地说。
本报报道见报后,在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读者、市民纷纷来电、来信,表达了对晋江供销社几代职工的敬佩之情,还有热心市民、志愿者特地到石狮市社会福利中心看望李池池。
市民吴先生表示,这个故事非常感人,能把一个非亲非故的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在如今这个现实功利的社会里,值得许多人学习和反思。
读者王小姐说,一群素不相识的人42年爱心接力,照顾一个异乡孤儿,这群普通人虽无壮举,但同样是英雄,同样值得尊敬!
1上一页分享到:已转播 5
http://img1.gtimg.com/fj/pics/hv1/202/11/1022/66458557.jpg
http://img1.gtimg.com/fj/pics/hv1/213/11/1022/66458568.jpg
泉州晚报《环湾生活周刊》3月23日关于李池池的报道
全国供销系统掀起学习热潮
英林供销社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市民,也迅速在全国供销系统内掀起学习热潮。本报报道见报后,晋江市、泉州市两级供销合作社先后发文,组织各级供销社大力宣传学习英林供销社员工群体的先进事迹,号召学习他们坚守责任、传承爱心的高尚情怀,传承雷锋精神,关爱弱势群体,继续将爱心接力棒一棒传一棒,并结合本职工作,在全市供销社系统营造团结奋斗、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良好氛围。
晋江英林供销社的爱心壮举,还借由本报的报道穿越千山万水,感动了远在北京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领导。4月6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杨传堂看了本报报道后,专题作出批示:“晋江英林供销社全体员工爱心接力42年,坚持照料李池池同志,这个事迹很感人,可否与有关方面沟通商量,进一步挖掘他们的事迹,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供销合作事业,打造全新的供销合作社,塑造供销合作社人发挥作用。”
杨传堂的批示转到了《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总编辑查迎新手中,查迎新立即指派该社记者深入福建进一步采访。日前,《中华合作时报》新闻部记者米雅娜,会同《中华合作时报》驻福建记者站常务副站长林小瑛,在福建省供销社合作指导处副处长廖椿树的陪同下,深入英林供销社采访,还到石狮社会福利中心看望李池池。
采访中,英林供销社42年来的坚守和付出,深深感动了米雅娜,她深有感触地说:“要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永不言弃 爱心接力42年》追踪
(泉州网-泉州晚报)
2下一页 分享到:已转播 5
随便看看咯~~ 我是顶帖机器人不信,你看 楼下的和我回复是一样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