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历史名人】黄虞稷:藏书八万卷 倾心著书目
名人:黄虞稷(1629年-1691年)籍贯:晋江安海
成就:明清之际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参与纂修《明史》、《大清一统制》,著有《千顷堂书目》,此书为研究明代著作的基础目录,是目录学史上著名的著作。另外,黄虞稷还著有《我贵轩集》《建初集》《朝爽阁集》《蝉巢集》《史传纪年》和《楷园杂志》诸书,可惜大都失传。
留迹:黄虞稷祖居安海,现安海祖居遗址仍存,原祖居大门挂有一副珍贵木刻对联,后遗失。安海金墩黄氏家庙收藏有其著作《千顷堂书目》。黄虞稷居南京时所建的“千顷堂”藏书楼遗址位于南京白下区马路街,楼不存。
生平
一世为书忙 藏籍八万卷
对于普通的读者及大多数晋江人来说,黄虞稷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在史学界,特别是藏书界,却是响当当的。他不仅参与纂修了《明史》《大清一统制》等史书,更编著了《千顷堂书目》。这是一部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据极为重要位置的明代著作目录,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类中,从古代大量的公私目录中,仅选辑十一种,而《千顷堂书目》即是其中之一。《总目》对这一书目的评价是:“考明一代著作者,终以是书为可据。”足见此书的重要性。
黄虞稷祖籍晋江安海,字俞邰,号楮园,是明清交际之时最为著名的藏书家及目录学家。据传,少时黄虞稷聪颖慧敏,大有过目成诵之才,加上从小刻苦向学,嗜书成癖,七岁即能诗,有神童之称。受父亲黄居中熏陶,十六岁入江宁郡学,博览群书,于典籍“问无不知,知无不举其精义”,被当地藏书家丁雄飞视为知己。
说黄虞稷,不能不先说说其父亲黄居中。黄居中(1562年-1644年),字明立,号海鹤,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官上海教谕,又调南京国子监监丞。黄居中博通经典史籍,酷爱藏书,晚年在南京寓所特建“千顷斋”藏书楼(故址在今南京白下区马路街),用来珍藏典籍,毕生所收书籍积至6万余卷,被尊称为“海鹤先生”。他将所藏6万余卷书籍编成6卷《千顷斋藏书目录》。
黄虞稷受其父影响,酷爱藏书。他慎守善增,广泛搜购他人流散市上的藏书,充实自己的珍藏。几年之间,黄虞稷在其父千顷斋藏书6万余卷的基础上,将所藏增至8万多卷,并易名千顷斋为千顷堂,成为江南屈指可数的大藏书家之一。当时,钱谦益纂辑《列朝诗集》时,曾向他借书,“得尽阅本朝诗文之未见者”。钱谦益见多识广,其绛云楼藏书被誉为东南文献之归,但他尚需借阅黄虞稷之书,可见千顷堂藏书之富、珍籍之多。
黄虞稷拥有这么丰富的藏书,却从不吝啬,常常公诸同好,互相研究考订。他“常与江左诸名士约为经史会,以资流览,借阅者无虚日”。他和好友、藏书家丁雄飞等人建立“古欢社”,订立《古欢社约》,约定每月十三丁雄飞到黄虞稷家,十五黄虞稷到丁雄飞家,尽出家藏秘本,互通有无,相与质疑问难,参订发明,以“尽一日之阴,探千古之秘”,此事在书林传为美谈。而为使当时历劫幸存的珍贵版本书籍得以广泛流传,黄虞稷还会同祥符藏书家周在浚共同发起征刻唐宋秘本藏书。他们从各自家藏中精心挑选出唐、宋秘本96种,详加校订,编成《征刻唐宋秘本书目》一卷,刊刻发布,广泛征求有财力的有识之士刊印出版,希望以此带动海内藏书家共出所藏珍本。此一举动,得到许多学者的积极响应。不仅如此,黄虞稷还利用家藏的珍本,常与当时的名士学者论事校书,龚佳育是金陵藏书兼刻书的名家,黄虞稷在他府中立馆,一面教其子弟,一面为其校书。龚氏刊行的《授经图》《春秋纂例》诸书,大都经黄虞稷校正。
渐渐,黄虞稷名声在外。后来,康熙年间纂修《明史》《大清一统制》时,朝廷都特邀他参与。
故居
大门偏向开 格局多迂回
故居的大门偏向开。
在安海金墩著名的尺远斋对面,有一片古老的民宅,民宅范围极大,因改良改建等原因,被划分为多个部分,但还是可看出其为一个整体。这片民宅便是黄虞稷祖居所在。
当年,黄虞稷父亲黄居中居住在此地,后来调任南京国子监监丞时,便举家迁往南京居住,据说,直至临终前才返回故里。黄虞稷跟随父亲迁居南京,在安海祖宅所待时日并不多。史书上记载,他在其母去世时返家一次。虽然黄氏一家不再居住于此地,但房子却交由堂亲看顾,并在大门上悬挂一对木刻的对联,写着“一篇书目传千顷,十则家规韵五言”。黄氏堂亲世代在此居住,较好地将故居保留了下来。
从安海一条叫“鸿志崎”的小巷走到露竹巷那座著名的尺远斋,有一小段距离。尺远斋一巷之隔便是黄虞稷祖居。祖居被划分为顶厝与后厝两大部分,中间是安海仅存的一座“接官亭”。我们循着大门,欲进入顶厝,却惊讶地发现,这座外表与闽南常见的古大厝相似的民宅,在细节上却极为不同。它的大门并未像其他古厝一样开在正中,而是偏北而设,从大门进去有一小石埕,走过石埕又见一石门,进入之后才望见大石埕与天井。顶厝规模不小,有两排长长的护厝。再到后厝,发现大门依然是偏北而设,大厝内格局也是迂回多变,天井、石埕、护厝,还有花园,都不似别处房屋那样明朗可见,而是曲径迂回。
正在我们惊讶之时,在后厝遇到一位居住在这里的黄氏后人,这位黄老先生领着我们四处参观,并一一介绍。他告诉我们,大门偏向开是因为当时建房子时发现大门正对南安的“泪屎山”不吉利,考虑到风水门才没有设在正中。
他手中抱着不足周岁的孙女,站在厝内那株老榕树下指点着过去格局。在他的印象里,最早这一片地方叫世德里,原先还有一座朗星坊。故居顶厝与后厝之间的那个大家都叫“接官亭”的亭子在他小时候的记忆里却是叫“送官亭”的,他说,“接官亭”是在巷子的一头,也就是现在安海中心小学那个位置,只是早就不在了。他还告诉我们,以前鸿志崎不叫鸿志崎,而是叫“奉旨崎”,“鸿志”是“奉旨”在闽南话里的谐音。
老人家指着顶厝与后厝之间的大石埕告诉我们,那叫做“尺间埕”,据说是当年黄氏谦逊之下所称。我们询问那对珍贵的木刻对联何在,这位黄氏后人摇头说早就不见了,“我小时候还见到过,‘文革’的时候就不见了。”那副对联“一篇书目传千顷,十则家规韵五言”,上联“一篇书目”说的是黄氏父子编纂的《千顷堂书目》,这是我国图书史上一部很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千顷”指黄氏父子寓居南京时藏书的地方“千顷斋”。下联说的是当年黄居中以五言诗的形式写下十条家规,垂示儿孙要代代传承爱书藏书读书的家风。
著作
一篇书目传千顷
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为安海金墩黄氏家庙所藏。
黄虞稷一生著书无数,如《我贵轩集》《建初集》《朝爽阁集》《蝉巢集》《史传纪年》和《楷园杂志》等等,但流传最广、也最为有价值的便是《千顷堂书目》了。
当年,黄虞稷在校订藏书时,发现《宋史·艺文志》载止于南宋咸淳年间,辽、金、元三史《艺文志》均付阙如,虽在《文渊阁书目》和《国史经籍志》诸书中略有记载,却又大都“草率”、“诞妄”,不足为凭。至于有明一代,尽管作者辈出,著述闳富,却无一完备的书目。于是,他在父亲所撰6卷《千顷斋藏书目录》的基础上,据其藏书,以个人之力,穷十数年之功,重编成目录学史上著名的《千顷堂书目》三十二卷。《千顷堂书目》主要补录明代著作,上到明代十六朝帝王将相的著作,下至布衣文人的诗文杂记,没有书不搜讨网罗,甚为齐备,是迄今反映明人艺文最全的目录之作。同时附载宋、辽、金、元四代著述所阙。在每条书目下,还尽可能地记述作者爵里、字号、科第,有的还略志该书的内容或编撰的情况。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五十一类排列。每部类下先列明人著述,后附南宋咸淳以下和辽、金、元各朝著作,总计收录明人著作14000余种,附载宋、辽、金、元四代著作2400余种,把南宋末至明代数百年间所有学人士子纷然杂陈、汗牛充栋的著述,初步条分缕析,“灿然大备”。
后来,纂修《明史》时,《明史·艺文志》恰恰是以《千顷堂书目》为蓝本。 怎么木人?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