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历史人物之陈炎书
陈炎书先生,字爵堂,讳励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生于安海镇“海山陈”。他从小喜欢读书,树立了科学救国的大志。1917年就读福州工业专门学
校,后因父亲去世而辍学回家从商。在安海繁华的中山路开设了一家“陈诸益书
局”,出售书纸文具簿籍,并附设印刷厂,刊印文化书刊等。在传播新思想、新
文化方面,为早年安海地方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炎书先生虽身在商界,却十分热爱家乡历史文化,平时注意研读历史文化
典籍方面的书,由于他为人热情爽朗,常来他店中的顾客盈门。他在热情接待顾
客的同时,也有许多亲朋好友和当地文人墨客时常来店内泡茶聊天,漫谈时事、
掌故。他特别关注社会重大事件,注意搜集各种地方史料和“口碑”资料。作为
一个有心人,他把人们讲述的有价值的内容记在心里,把重要见闻记录下来。经
过多年辛勤积累资料,认真撰写,1936年陈炎书先生编著的《安海大事记》由
“陈诸益书局”铅印出版了,这是第一本记载安海地方重大事件、反映民国时期
安海社会情况的地方文史资料书。当时的许多名人、书法家曾为该书题辞、写序。
《安海大事记》一出版,即受到人们热烈欢迎。直到60多年后的今天,安海不少
人家仍保存着这一本珍贵的地方史书,年长一辈的安海人,提起“陈诸益书局”
“老字号”仍然津津乐道,赞不绝口。陈炎书编撰的《安海乡土概况》等书仍然
流传民间。
陈炎书先生还非常热心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积极协助宗祖陈清机先生倡建
安海近代著名慈善团体“飨保堂”,支持“好善堂”的堂务,不但尽力从经济上
支持飨保堂、好善堂的堂务活动,还为堂务的开展呕心沥血。他是飨保堂、好善
堂的实际主持人之一。在抗战期间,亲自主持过救济贫侨,配合旅外华侨办社会
平粜,施医助药,发放救贫款等工作,他是当时安海地方慈善家之一。
最近,陈炎书先生之子,华侨大学退休干部陈增瑞先生,在安海家中发现了
他父亲早年收藏的为数众多的老照片中的“幸存者”———五幅安海风景旧影。
这是1931年由安海著名的“金钩”照相馆拍摄的安海风景系列图片中的五幅。展
现了古镇安海名胜古迹早期的风貌,是十分珍贵的地方史资料。
(图1)为安海白塔水心亭港“五卅路”起点。为牢记1925年“五卅”惨案,
安海人民将海边白塔脚至泉安车站的路段,更名为“五卅路”。路口古老民居中
鹤立的白塔,原名“瑞光塔”,又称“文明塔”。高22米,五层六角,它是古镇
安海的标志,海外侨胞心目中故乡的象征。这里是三里街、五里桥的起点连接处。
水心亭下海港内,停泊着大大小小的帆船,高高的桅杆林立,一派繁华景象。那
五彩漆绘的大木船,运载来自四方的土产货物,又从这里运去闽南城乡特产商品。
海岸上的“五卅路”上人来人往,路边楼房上有“老刀牌”香烟广告,体现了当
年古镇商业气息的浓厚。
建于南宋的“双桥跨海”壮观景象,是“安平八景”之一。诗云:“安海城
边水若蒙,一桥西跨一桥东。”(图2)是从五里西桥(安平桥)中亭远望安海西
部全景。水波荡漾的海湾上,残缺不全的古石桥横跨而过,桥头的白塔隐约可见,
“灵源山下万人家”,既远又近。因为“天下无桥长此桥”,五里西桥1961年3月
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从而名扬天下。
(图3)是三里东桥(东洋桥)中间的一段,长长的石梁桥顺着水道拐了一个
弯,隐没在海埭深处,桥边埭畔水草萋萋,有一种苍凉凄美的感觉。30年代初仍
然保存如此完美的南宋古长桥这长长的一大段,后来不能如它的“长兄”五里西
桥那样受到完好保护,而只剩下桥头的一段40多米长,照片上的景物如今却无踪
可觅了!令人感既系之。
(图4)为朝天宫全景。朝天宫俗称“妈祖宫”,又称“天妃宫”,位于“海
埔”。原建于海岸边小岛上,昔时四周均有海水环绕,形成“海吐珠宫”胜景。
其范围不小,《安海志》载:原有“三落—船亭”,“日极沧浯远近舟”。匾曰
“神山观”,谓若海上三神山也。随潮浮沉,天造地设。宫前石坊前镌“山海壮
观”字样。
照片上的朝天宫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前后三落大殿,殿前有三个山门,还有
东西配殿,祀24司,规模宏敞,俨然一大佛刹。因年久失修,已有部分倒塌。主
大殿后有棵高大的榕树,似在述说着岁月的沧桑。潮退时的朝天宫,一条土路通
往紧靠海边的殿宇,潮水退尽的海滩更使朝天宫显得苍凉而空阔。
抗日战争初期的1938年5月13日,朝天宫竟成了日机轰炸安海的目标之一,这
座海边古刹被炸毁,宫中尼姑二人死于非命。从此,“海吐珠宫”胜景从海边消
失了近半个世纪,直到80年代初,当地热心人士又在原址附近重建了朝天宫,但
与原来的已大不相同了。
(图5)是泉(州)安(海)汽车路安海车站。这座气势宏伟的近代西式洋楼
车站,是当年泉州一带最繁忙的车站,也是全省第一座汽车站。闽省第一条公路
“闽南泉安民办汽车路”就是1919年由安海旅日华侨陈清机创办的,安海至泉州
的汽车路因为开了福建近代汽车路建设的先河而载入史册。
照片上的景情反映了当年安海车站繁盛的真实原貌。两座颇为气派的钢筋水
泥西式洋楼———候车室、行李房(办公楼)和其旁砖木结构传统建筑的“客栈”
相映成趣,时值正午的车站人来人往,人字型的停车棚体现出那个年代的特征。
这座车站一直使用到80年代末期才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已成为旧泉安公路边的一
座“历史博物馆”。责任编辑:晨英
挨骂也是幸福~~~ 名字没听过
页:
[1]